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6247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罗伯特麦基 著,周铁东 译
  • 图书编号:9787201094601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编辑推荐

精装版《故事》2014929日上市,3天后开始加印,3个月后成为“当当网2014年艺术榜榜首”、“亚马逊编辑2014年度收官之荐”,9.5分领衔电影类书籍进入豆瓣年度盘点,并成为《北京青年报》阅读“2014*美的十本书”之一,获得人民日报微博推荐。2016年,我们将这本书里深邃的思想以更为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并同时推出16开、轻型纸、宽页边距、采用新排版设计的平装《故事》,希望它能到达更多人的手中。就像封面设计一样,一束光照进我们的生活,电影,不只是黑暗中的银幕故事,更是生活里闪耀的人性故事。 

目录

致中国读者

序言

PART 作家和故事艺术

CHAPTER01 故事问题

       / 故事的衰竭

       / 手艺的失传

       / 故事要领

       / 把好故事讲好

       / 故事与生活

       / 能力与天才

       / 手艺能将天才推向极致

PART故事诸要素

CHAPTER02 结构图谱

       / 故事设计术语

       / 故事三角

       / 故事三角内的形式差异

       / 故事设计的政治学

CHAPTER03 结构与背景

       / 向陈词滥调宣战

       / 背景

       / 创作限制原理

       / 调查研究

       / 创作选择

CHAPTER04 结构与类型

       / 电影类型

       / 结构和类型的关系

       / 精通类型

       / 创作限制

       / 混合类型

       / 再造类型

              / 持之以恒的天赋

CHAPTER05 结构与人物

       / 人物VS人物塑造

       / 人物性格揭示

       / 人物弧光

       / 结构和人物的功能

       / 高潮与人物

CHAPTER06 结构与意义

       / 审美情感

       / 前提

       / 作为修辞的结构

       / 主控思想

       / 说教倾向

PART故事设计原理

CHAPTER07 故事材质

       / 主人公

       / 观众纽带

       / 第一步

       / 人物的世界

       / 鸿沟

       / 关于风险

       / 进展过程中的鸿沟

       / 从里面写到外面

       / 鸿沟内的创造

       / 故事的材质和能量

CHAPTER08 激励事件

       / 故事的世界

       / 作者资格

              / 激励事件

              / 故事脊椎

              / 求索

              / 激励事件的设计

              / 激励事件的定位

              / 激励事件的质量

              / 激励事件的创造

CHAPTER09 幕设计

       / 进展纠葛

       / 幕设计

       / 幕节奏

CHAPTER10 场景设计

       / 转折点

       / 伏笔和分晓

       / 情感转变

       / 选择的性质

CHAPTER11 场景分析

       / 文本和潜文本

       / 场景分析技巧

CHAPTER12 布局谋篇

       / 统一性和多样性

       / 进度

       / 节奏和速度

       / 表现进展过程

       / 社会进展

       / 个人进展

       / 象征升华

       / 反讽升华

       / 过渡原理

CHAPTER13 危机、高潮、结局

       / 危机

       / 高潮中的危机

       / 高潮

       / 结局

PART 作家在工作

CHAPTER14 对抗的原理

       / 将故事和人物带到线索的终点

CHAPTER15 解说

       / 展示,不要告诉

       / 使用幕后故事

       / 闪回

       / 梦境序列

       / 蒙太奇

       / 画外音解说

CHAPTER16 问题和解决方法

       / 兴趣问题

       / 惊奇问题

       / 巧合问题

       / 喜剧问题

       / 主观视点问题

       / 场景内的主观视点

       / 故事中的主观视点

       / 改编问题

       / 戏剧腔问题

       / 漏洞问题

CHAPTER17 人物

       / 心灵虫

CHAPTER18 文本

       / 对白

       / 描写

       / 形象系统

       / 片名

CHAPTER19 作家的创造方法

       / 从外到里的写作

       / 从里到外的写作

       / 银幕剧本

淡出

附录1:译注

附录2:文中涉及影片列表

作者简介

作者|罗伯特麦基 Robert McKee

1941年130日生于美国底特律,剧作家、编剧教练。因连续剧《起诉公民凯恩》获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1981年,麦基受美国南加州大学邀请,开办“故事”培训课程,随后创办全球写作培训机构,学员超过10万名。其中,60人获奥斯卡金像奖,200人获美国电视艾美奖,100人获美国编剧工会奖,50人获美国导演协会奖。

作为项目顾问,麦基受聘于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索尼、CBSMTV等影视公司,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迪士尼、派拉蒙、BBCMNET也定期输送创意写作团队参与“故事”培训。邀请麦基开讲的机构还包括麦肯锡、微软、NIKE、密歇根大学商学院、富国银行、BOLDT建筑事务所及美国NASA休斯顿总部等。

译者 |周铁东

十年好莱坞影视工作经验,从事电影进出口工作近三十年,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审。曾任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现任北京新影联影业总经理,《大众电影》、《中国银幕》专栏作家,兼职教授。著有《号脉电影——周铁东电影杂论》。

下载地址

部分章节

情节和人物,何者更为重要?这一争论就像故事艺术本身一样古老。亚里士多德两相权衡之后,得出结论说:故事第一位,人物第二位。此观点一直被视为金科玉律,直到小说的演变使意见的钟摆摆向了另一边。十九世纪时,许多人认为,结构仅仅是一个展示人格的器皿,读者想要的是令人痴迷的复杂人物形象。而今天,两方依旧争辩不休,没有得出结论。相持不下的原因非常简单:这种争论都貌似有理。

我们无法问哪个更为重要,结构还是人物,因为结构即是人物,人物即是结构。它们是一回事,并不存在二者谁更重要的问题。然而,争论之所以还会继续,是因为世人对虚构人物的两个重要方面大都混淆不清——即人物和人物塑造之间的差别。

 

人物VS 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是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人的素质总和,一切通过仔细考察便可获知的东西:年龄和智商;性别和性向;语言和手势风格;房子、汽车和服饰选择;教育和职业;性格和气质;价值和态度——我们可以通过日复一日地记录某人的生活而获知关于人性的所有方面。这一切特征的总和使得每一个人都独一无二,因为每一个人都是通过遗传给予和经验积累组合而成的仅此一个的个体。这种各种特质的独一组合便是人物塑造……但这不是人物。

 

人物性格真相在人处于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其选择便越真实地体现了人物的本性。 

 

无论其面貌如何,在人物塑造的表面之下,这个人到底是谁?在他人性的最深处,我们将会发现什么?他是充满爱心还是残酷无情?慷慨大方还是自私自利?身强体壮还是弱不禁风?忠厚老实还是虚情假意?英勇无畏还是猥琐怯懦?得知真相的唯一方法就是看他如何在压力之下做出选择,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中采取哪种行动。他选故他在。

压力是根本。在没有任何风险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意义甚微。如果一个人物选择在一个说谎将不会使他获得任何好处的情况下讲真话,则这一选择是微不足道的,这一瞬间没有表达任何东西。但如果,同样一个人物在说谎可以保全他性命的情况下依旧坚持讲真话,那么,我们便能感受到诚实是其性格的核心。

考虑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两辆汽车在公路上飞驰。其中一辆是锈蚀的客货两用车,后面放着水桶、墩布和扫帚。开车的人是一个非法移民—— 一个不苟言笑、性情羞涩的劳动妇女,靠打黑工做保洁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与她并驾的是一辆光可鉴人的全新保时捷跑车,驾驶者是一位衣冠楚楚、有钱有势的神经外科大夫。两人具有完全不同的背景、信仰、人格和语言——从任何可以想象的方面而言,他们的人物塑造特征正好相反。

突然,在他们前面,一辆载满学童的校车失去控制,撞到了高架桥的一根水泥柱子上,大火燃起,将孩子们困在了车内。现在,在这一可怕的压力之下,这两人的本来面目究竟会是如何?

谁选择停车救援?谁选择继续往前开?他们都有继续前行的理由。那个家庭保姆担心,如果她卷入这场事故,警察也许会盘查,发现她是一个非法移民,将她逐出边境,这样她的家人就会挨饿。外科大夫担心如果他受到伤害,双手被烧坏——那可是一双施展神奇微创手术的手,那么成千上万未来病人的生命就会因此丧失。不过,让我们假设他们两人都猛踩刹车,停了下来。这一选择给我们提供了一条人物线索。但是,谁停下来是为了帮忙?谁停下来是因为被当时的情景吓得没法再往前开?我们假设他俩都是为了帮忙。这就告诉了我们更多的东西。但是,谁选择去打电话叫救护车然后等着救护车来到?谁选择冲进燃烧的汽车里?我们假设他俩都一齐向汽车冲去——这一选择更深层地揭示了人物性格。

现在,大夫和清洁工都击碎窗玻璃,爬进炽烈燃烧的车内,抱起号哭的孩子,将他们推向安全的地方。但是,选择还没有结束。熊熊的大火很快就把汽车变成了一座炼狱,他们脸上的皮肤被灼烧着,每一口呼吸都痛得撕肝裂肺。

在这一恐怖的深渊中,他们两人都意识到,只剩下一秒钟的时间可以救出最后一个孩子了。大夫的反应会是如何?在这千钧一发的本能反射中,他是伸手去够远处的白人孩子还是顺手拉出身边的黑人小孩?清洁工的本能又会让她如何反应?是去救那边那个小男孩,还是畏缩在她脚边的小女孩?她将如何做出“苏菲的选择”?

我们也许会发现,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物塑造深处,是一种完全相同的人性——。千钧一发之际,他们都愿意为陌生人牺牲自己的生命。又或者,情况会是,我们原以为会采取英雄行为的人被发现是个懦夫;或,我们原以为行为怯懦的人却被证实是个英雄。甚至有可能当真相大白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无私的英雄主义并不是他们人物性格真相的极限。文化渗透的不可见力量也许会促使他们做出一个不由自主的选择,从而暴露他们无意识的性别或种族偏见…,即便是在他们做出圣贤般的英勇行为时。无论这个场景最终会被写成怎样,压力之下的选择将会剥下人物塑造的面具,我们将窥探到他们的内在本性,并在智慧之光闪现之际把握住他们的性格真相。

短评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