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2017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申论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8638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华图教育
  • 图书编号:9787505132818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编辑推荐

了不起的申论备考计划:每天2小时,4周通关,10周冲巅

移动互联360°备考新体验:视频导学 音频畅听 申论批改 考前密押卷 互动直播课

 

目录

目录

绪论申论学前必读

申论直播课程3

申论备考计划4

第一篇申论答题基本功

第一章申论考试概览11

第一节申论的形式——简约而不简单11

第二节申论的内容——深刻却不深奥15

第二章阅读基本功23

第一节制定最佳阅读策略23

第二节善于捕捉答题要点26

第三章审题基本功30

第一节态度层面的审题训练30

第二节能力层面的审题训练35

第四章作答基本功37

第一节了解关键词范围37

第二节提取和组合关键词41

第三节关键词的删减练习44

第五章阅卷规则46

第一节归纳概括题阅卷规则46

第二节综合分析题阅卷规则48

第三节提出对策题阅卷规则50

第四节公文写作题阅卷规则52

第五节文章写作题阅卷规则54

第二篇五大题型实战技法

第一章归纳概括题59

第一节归纳概括题综述59

第二节单一式概括题69

第三节综合式概括题72

◎ 学后检验77

◎ 名师批改82

第二章综合分析题84

第一节综合分析题综述84

第二节常规型分析题91

第三节评论型分析题96

第四节阐释型分析题100

◎ 学后检验105

◎ 名师批改110

第三章提出对策题112

第一节提出对策题综述112

第二节常规型对策题117

第三节启示型对策题122

◎ 学后检验129

◎ 名师批改133

第四章公文写作题136

第一节公文写作题综述136

第二节法定公文142

第三节事务文书153

◎ 学后检验172

◎ 名师批改177

第五章文章写作题183

第一节答题思路183

第二节谋篇布局195

第三节真题详解214

◎ 学后检验224

◎ 名师批改234

申论密押试卷243

第三篇70 学霸答卷实录

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地市级)251

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省部级)261

第四篇申论热点剖析及理论素材集锦

第一章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271

第二章扩大“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力276

第三章让公平正义之光照亮司法每个角落281

第四章积极利用“互联网 ”带来的发展契机286

第五章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292

作者简介

    华图教育:集面授培训、图书发行、网络教学于一体,拥有专兼职教师及专业研究员三千多人的综合性教育企业,是国内公认的公职培训行业标准制定者和教育培训标杆企业,是国务院机关事务局后勤干部培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的合作单位。参与该书编写的作者均系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资深研究专家,有多年的公务员教学经验,长期从事公务员考试教学与研究工作,均担任华图公务员考前培训辅导教材与预测试卷主编,主持编写国版及各省市公务员辅导教材、公务员考试预测试卷等。对全国乃至各省市的省情、考试特点、重点、方向等有深刻了解,对考试有精准的把握,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备受广大学员推崇。

下载地址

部分章节

第二节善于捕捉答题要点

阅读时长:60分钟

名师导学
学习任务:明确对作答题目有直接提示作用的词语有什么、材料的叙述结构是怎样的,了解命题人对材料加工的一般规律。

备考重点:熟知直接起提示作用的词语有哪些,把握材料的叙述结构。

申论并非抄材料,需要我们归纳总结,但是材料中一定包含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的答题要点。在阅读中如何快速地抓住这些直观要点或间接提示,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总结。下面几条可能对大家有用。

一、关注有直接提示作用的词语

比如概括题,一般的概括要素包括问题、表现、影响、原因、对策、观点等,我们在审清作答重点的基础上,在阅读时要重点关注与之密切相关的语句。比如,要求你概括某种观点,资料中出现“××说”“××表示”“××认为”“××强调”“××分析”“××指出”“经调查,……”“资料显示,……”“据报道,……”等词语时,其后往往涉及对问题的看法、成因或影响的分析、提出相关对策等;要求你分析某种社会现象的原因,当材料中出现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原因)……所以……”“(原因)……因此……”“之所以……是因为……(原因)”等时,你需要认真阅读附近的信息,但有一点要记住,原因和结果不要混淆,需要认真去辨别。

对于针对全篇材料命题的题目或者材料范围比较广的题目,材料的中心句一般是答题要点。中心句,即能够概括资料主要内容的句子,它一般出现在段首或段尾,有时也出现在段落中间。总的来说,出现在段首时起概括和总述作用;出现在段尾时起归纳和总结作用;出现在段落中间时起的是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的承上启下作用。材料中有中心句,我们可以直接摘抄;材料中没有中心句,则需要我们概括。

比如:2015国考(省部级)第一题:

视频讲解
请在“给定资料1”的三处横线上各填一句话,使该则资料的结论语义连贯完整。(10分)

要求:(1)准确、全面、精练;

(2)在答题卡上按“可见,技术创新不仅……同时……因而……”的句式作答;

(3)总字数不超过100字。

这是一道限定句式的归纳题:“不仅……同时……”表示递进关系,显然省略号处是技术创新的两种相关的作用或影响;“因而……”表示因果关系,也可以表示总结。可以是概述前两个相互作用或者指出在前两个作用下造成的影响。一言以概之,关键词是技术创新的“作用”或“影响”,阅读时需要牢记。

同时,这是材料1的尾句。材料1必然是“分—总”关系或“总—分—总”关系,具体我们需要根据材料来判断是哪一种论述结构。尾句总结,需要关注分句主旨。注意本题限制100字,在答题时不要简单写成三句话或者三个要点,一定要全面、精练,将材料中的要点压缩成句,每句话包含多个要点。

【给定资料】

现在,知识爆炸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乐观,有位作家这样写道:“我真诚地相信,我们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知识时代,没有任何事物我们不了解”,“只要是人能想到的事,总有人能做到。”20世纪科技的发展使这句话越来越像真理。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毫无疑问,技术创新的作用之一】

《韩非子·五蠹》中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意思是社会变化了,一切事情也要随着变化,世事变迁,情况因世事不同而有异,而措施也就应适应于当前情况。人类技术在每一历史阶段的迅速发展,正是因应“世异”的结果,从而也对人类社会生活和制度建设等诸多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毫无疑问,技术创新的作用之二】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创新是社会关系发展变革的物质技术力量,新的生产力的获得,将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并由此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进而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中心句,新技术引起社会关系改变,下面是具体论述】“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业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野蛮时代发明的动物驯养技术,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和较丰富的剩余食物,而且为人类开始摆脱从自然界“掠夺式”获取食物提供了现实可能,成为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火药、指南针等发明对瓦解封建制度起了革命性的作用,宣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指出,机械发明及其带来的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能简化和削弱劳动强度,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解放人力】这样,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个人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时间以及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也会越来越多,从而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一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随着技术创新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明成果不断丰富,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逐渐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两个“从而为……”,一个是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另一个是提供了物质基础,不管怎么样,都是技术创新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显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存在递进作用,适合填在不仅……而且……之后,作为总结的自由全面发展适合填在因而……之后。】

可见,技术创新不仅,同时,因而。

【参考解析】

可见,技术创新不仅催生新生产力,解放人力,创造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同时引起生产关系变革,促进人类制度、精神、艺术、科学等发展,因而技术创新是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力量。

二、明确阅读材料的叙述结构

这个阅读技巧主要针对的是一些综合性的概括题或者公文题(综合性的概括题是指没有明确指出需要概括的要素的题目,比如让你写一份情况汇报)。比如,2015年国考(地市级)真题:P市某村的生猪养殖进入信息化时代,假如你是该村驻村干部,要向其他市县养殖村的管理人员介绍经验,请根据“给定资料3”,写一篇在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稿。大家在读题时不清楚要答哪些内容,问题的表现、原因、影响以及相关的因素或者解决对策等,我们要答哪些信息呢?我们通过审题可以知道重点是“有哪些经验”,但是其他的要素要不要写呢?写的话写多少字数呢?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们,写多了,担心格子不够用;不写,又担心遗漏要点造成得分低。

破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阅读材料对问题的解读结构,材料对题目中的问题从哪些角度进行了解读、提到了哪些相关的信息,这些都是对我们如何作答综合性概括题和公文题的重要提示。

三、探索材料加工的蛛丝马迹

这毫无疑问是申论的难点所在,需要对议论文的论证逻辑和上下文结构有敏锐的认识。在申论考试中,材料多源自相对比较官方的媒体,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网等,而且以新闻性材料、评论性材料居多。命题人在命题的时候,出于考查的需要,会对材料进行删减、组合。正是由于材料被删减,所以固有的完整论证逻辑和上下文结构被打破。如果你注意训练材料敏感性,则很容易发现命题人给我们留下的暗示或自己找到突破口。

比如,2014年国考(地市级)第一题:

视频讲解
“给定资料3”是F市实施心理健康促进项目的工作大事记,请据此对F市所做工作进行分类总结。(15分)

要求:分类合理,内容全面。不超过200字。

【给定资料】

F市自2012年2月份实施心理健康促进项目以来,着力构建相关机制,努力创新模式,持续推进心理健康工作,以下是F市心理健康促进项目大事记。

2月20日,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联络员,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和重点项目实施方案。

2—3月,项目领导小组确立相关会议机制,及时策划,部署各项心理健康干预活动,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启动项目以来,共部署了3次大型会议的筹备工作。

5月初召开了试点工作协调,启动会议。会议通过了项目实施草案,布置了工作进度的三个阶段,强化配合与落实。

…………

材料是根据时间来整理的工作大事记,像流水账,作答要求中有“分类合理”的要求。怎么分类?大家如果平时阅读量较大,可以看出这则材料应该是被删掉了一部分内容,删掉的恰恰应该是“分类情况”,没有一个流水账式的材料会入选命题。我们应该怎么分类呢?或者说阅卷答案中可能的分类标准是什么?注意第一句话的暗示:“着力构建相关机制,努力创新模式,持续推进心理健康工作。”“着力构建相关机制,努力创新模式”这两句话说明了分类的标准,显然下面的材料有部分是说明如何构建机制的、如何创新模式的,剩下的材料我们需要根据这两个提示,来归纳出其余的几项工作。那几项的概括部分,是对我们的考查。留给我们的线索,除了暗示,还有材料中对另外几项工作具体内容的介绍。

再比如,2013年国考(省部级):

这就是诗意栖居的代表作——“菊儿胡同”,是吴良镛在北京四合院基础上设计出的现代民居。1987年,菊儿胡同还是积水、漏雨、杂乱无章的地方,早年建造的四合院已成了破旧拥挤的大杂院,吴良镛受邀设计改造。他的“有机更新”理论认为,住房是城市的细胞,新建房应自觉地顺应城市的传统肌理,于是有了“类四合院”,既保留了天井、院中的老树,又能容纳更多住户。房屋为白墙黛瓦,错落别致。吴良镛非常留意娱目之景:在坡顶修建楼阁和平台,可远眺景山、北海、白塔;在院中配置不同姿态的树种,使院落小景丰富有变;甚至楼阁的高度不一,增加建筑群轮廓线的变化,屋顶亦因此有了韵律美。如今住在高层小区里的北京人,是无法享受到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了。菊儿胡同里的人却仍可坐拥旧时的景色:“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这是材料的一部分,下面还有两个地区保护文化方面的具体工作介绍。读这些材料,我们会感觉缺点什么。是的,不同地方的具体工作介绍即使在网络文章中也会相应地有概括各自特征的标题,或者是出现在首句的中心句。这道题就是要求概括这几个地区的特色对我们的启示,总结出缺失的中心句或标题就是申论的核心考点。(“菊儿胡同”的事例展示的是对地方特色的文化的创新改造:“探索了一条传统建筑改造的路子”。)

2015年直接出现了拟定标题和补全内容的题目,这种考查方式明确告诉我们材料缺标题或缺一部分内容。实际上这降低了难度。假设命题人换一种隐晦的方式来考查,比如将“阅读‘给定资料2’,在横线处填入这则资料的标题和三个部分的小标题”改成“根据给定资料2,概述这次活动的主要特色”,并且材料中去除标题的痕迹。很多考生就只会抄材料了,完全审视不出有什么“总—分”关系以及哪里应该分开总结。

在线课堂本书中“在线课堂”栏目的二维码,均需下载“考试通”,点击“我的”,通过“扫一扫”扫描。

扫“直播课”二维码,选择“申论阅读基本功”课程在线学习

直播课

第三章审题基本功

审题基本功第三章Chapter Three

内容串讲书中有琴音,匣中何以鸣?
欲闻指上声,扫扫二维码,亲! 

审题既是一个仔细活儿,又是一个能力活儿。说是仔细活儿,是从细心的角度来谈的,审题马虎,随便浏览下题目,在作答目的、答案来源等都还不清晰的情况就开始答题,想得高分有点难。说是能力活儿,是从经验的角度来谈的,有时候申论又不是单靠认真、细心就可以写好,态度的确很重要,但是能力高低才真正决定成绩高低。

第一节态度层面的审题训练

阅读时长:60分钟

名师导学
学习任务:明确审题具体包括哪几个方面。

备考重点:如何对不同的题型进行区分;不同表述形式所指代的答题范围是什么。

“审”,即仔细思考,反复分析。这里要强调的是,审题不是读题,而是要对题目类型、答题范围、作答内容、具体要求等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从而为准确、高效作答题目奠定基础。

一、分清题目类型

这是作答题目的一个大的方向。只有首先分清了题目类型,才不至于在作答时偏离主题。我们知道,与国考大纲所考查能力相对应,申论题目一般包括归纳概括、综合分析、提出对策、公文写作、文章写作五种类型。那么具体应如何对这些题型进行区分呢?

(一)归纳概括题

一般情况下,当题目中出现“归纳”“概括”“总结”等具有概括提炼意义的词汇和“全面”“准确”等要求时,即可判定其为归纳概括题。
例2014年国考(地市级)第二题


“给定资料4”反映了转型期青年人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请指出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10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150字。

本题要求考生指出问题的具体表现,其中没有“归纳”“概括”之类的词汇,但须注意,这里明确提出了“全面、准确”的要求。因此,它也是一道归纳概括题,要求考生对转型期青年人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

(二)综合分析题

综合分析题的主要特征是要求考生分析、理解、思考、提出观点,且通常会提出“观点明确”“分析合理”等要求。
例2015年国考(省部级)第二题


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的看法。(20分)

要求:(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

(3)不超过250字。

(三)提出对策题

当题目要求考生给出建议、对策、方案、措施、启示等内容,有时又辅以“针对性”“可行性”等词汇时,就可判定其为提出对策题。
例2012年国考(省部级)第三题


“给定资料1”中反映的问题需要妥善处理,假定你是某市政府职能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领导安排你处理此事,请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20分)

要求:条理清楚,所提措施具体、有针对性。不超过400字。

(四)公文写作题

这一类型题目考查形式多样,总结起来有意见、报告、通知等法定公文写作题和建议书、宣传稿、倡议书、讲解稿、调查问卷、公开信、短评、发言稿(讲话稿)等日常行政事务文书写作题两大类。
例2015年国考(地市级)第三题

P市某村的生猪养殖进入信息化时代。假如你是该村驻村干部,要向其他市县养殖村的管理人员介绍经验,请根据“给定资料3”,写一篇在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稿。(20分)

要求:(1)全面准确,符合实际;

(2)语言得体,有感染力;

(3)不超过500字。

(五)文章写作题

这是申论考试中最好区分的一类题型,通常作为最后一道题目压轴出现,且特征较为明显,即要求考生写一篇文章。
例2015年国考(省部级)第五题

“给定资料6”画线句子写道:“‘科技的生命化’,已成为现实世界无法根除的特征。科技将具备人性。”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明确、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以上对各类题型的区分方法只是针对特征较为明显的题目而言,我们知道,申论命题是多种多样且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考生在作答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锁定答题范围

锁定了答题范围,也就找到了答案来源,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通常情况下,国考申论题目对答题范围的表述有下面两种形式。

(一)根据/依据“给定资料×”

这里的“给定资料×”并不限于某一则资料,有时是一个范围,如“给定资料×—×”等。这样的表述形式是最简单易懂的,它告诉我们,该题的答案来源就是“给定资料×—×”,与其他资料几乎没有关系。
例2014年国考(省部级)第四题

某地方报纸根据“给定资料4”和“给定资料5”的内容做了一版关于“跟风”的专栏,请你以“告别跟风,走向成熟”为题,为这个专栏写一篇短评。(20分)

要求:(1)观点明确,简明深刻;

(2)扣紧材料,重点突出;

(3)语言流畅,有逻辑性;

(4)不超过500字。

(二)根据/依据/结合/参考“给定资料”或“给定资料”提到/写道

这一表述形式针对的是全部“给定资料”,因此考生需要阅读全部“给定资料”是自然而然的,但有的题目所对应的话题可能只涉及其中几则资料,这时,我们就可以从“给定资料”中寻找与题目所对应的话题相似或有关联的部分资料,重点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归纳。
例2011年国考(地市级)第三题

视频讲解
假定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20分)

要求:(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

(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本题要求我们根据“给定资料”分析原因并提出具体建议,即应该从全部资料中寻找答案要点,但我们发现题目中含有“希望小学遭废弃”的表述,而“给定资料1、2”主要说明了当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遇到的种种受教育问题;“给定资料3”重点介绍了L县“调整不合理校点布局,创建寄宿制学校”的成功做法;“给定资料4”重在反映农民教育投入与教育回报之间的巨大落差;“给定资料7”说明了当前乡村文化衰落和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只有“给定资料5、6”是在说希望小学遭废弃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重点对这两则资料进行分析,并从中筛选整理答案要点。

三、明确作答内容

作答内容即指题目针对的是哪一个具体的话题、需要考生作答的要素都有哪些。
例2010年国考(省部级)第三题


假设你是沿海某省省政府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草拟一份《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的内容要点。(20分)

要求:(1)内容全面,有针对性;

(2)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本题要求考生写一份《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的内容要点,显然,作答内容所针对的是“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一具体问题;同时,由于是写报告的内容要点,那么答题要素就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可能会涉及指导思想、重要依据、迫切性和必要性、可行性等多个方面。

上述例子中,对考生的身份进行了限定——沿海某省省政府工作人员。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申论考试中到底要以怎样的身份来作答题目?这也正是笔者要提醒考生的。由于公务员考试是对行政机关工作的实战模拟,所以在题目没有限定身份的情况下,一律从政府办公的角度来提出、分析或解决问题;而一旦题目对考生身份作出了限定,那就要严格从所限定身份的角度出发来思考和作答题目了。

在具体的作答过程中,考生一定要根据具体题目准确判定其作答内容,如此一来,所写答案才会更具准确性和全面性,才会高度契合阅卷标准。

四、了解具体要求

申论题目中所谓的具体要求,既包括针对不同题型的特殊要求,也包括对所有题型的一些共同要求。

1.简明扼要/文字简练/简洁/言简意赅等

要求考生的答案意思完备,简单明白,没有多余的、与题目作答无关的内容;切忌啰唆、重复叙述。

2.条理清楚/有条理/表述清晰等

要求考生所写答案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一定的逻辑性,切忌语无伦次和“一段到底”。

3.不超过/少于×字

标准的答题纸上都会标明字数,因此考生在审题时一定要注意题目中的字数要求。书写时一般不要超过或少于规定字数,以将所写内容表述全面、清楚为基本原则。

短评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