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李泽厚代表名作)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2903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发布日期:2025-09-07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李泽厚
  • 图书编号:9787108030375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编辑推荐

《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拧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1981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

 

 

目录

一 龙飞凤舞
  (一) 远古图腾
  (二) 原始歌舞
  (三) “有意味的形式”
 二 青铜饕餮
  (一) 狞厉的美
  (二) 线的艺术
  (三) 解体和解放
 三 先秦理性精神
  (一) 儒道互补
  (二) 赋比兴原则
  (三) 建筑艺术
 四 楚汉浪漫主义
  (一) 屈骚传统
  (二) 琳琅满目的世界
  (三) 气势与古拙
 五 魏晋风度
  (一) 人的主题
  (二) 文的自觉
  (三) 阮籍与陶潜
 六 佛陀世容
  (一) 悲惨世界
  (二) 虚幻颂歌
  (三) 走向世俗
 七 盛唐之音
  (一) 青春、李白
  (二) 音乐性的美
  (三) 杜诗颜字韩文
 八 韵外之致
  (一) 中唐文艺
  (二) 内在矛盾
  (三) 苏轼的意义
 九 宋元山水意境
  (一) 缘起
  (二) “无我之境”
  (三) 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
  (四) “有我之境”
 十 明清文艺思潮
  (一) 市民文艺
  (二) 浪漫洪流
  (三) 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
  (四) 绘画与工艺
 结语

作者简介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
  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 路径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 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美学三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沉甸甸的人文关怀。
  2010年2月,美国最权威的世界性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第二版,收录了李泽厚《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式层与原始积淀”。这套文集由柏拉图的论著选起,一直选到当代。李泽厚是进入这套一直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文论选的第一位中国学人。

下载地址

部分章节

一龙飞凤舞
一远古图腾
中国史前文化比过去所知有远为长久和灿烂的历史。七十年代浙江河姆渡、河北磁山、河南新郑、密县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陆续发现,不断证实这一点。将近八千年前,中国文明已初露曙光。
上溯到旧石器时代,从南方的元谋人到北方的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虽然像欧洲洞穴壁画那样的艺术尚待发现,但从石器工具的进步上可以看出对形体性状的初步感受。北京人的石器似尚无定形,丁村人的则略有规范,如尖状、球状、橄榄形……等等。到山顶洞人,不但石器已很均匀,规整,而且还有磨制光滑、钻孔、刻纹的骨器和许多所谓"装饰品":"装饰品中有钻孔的小砾石、钻孔的石珠、穿孑L的狐或獾或鹿的犬齿、刻沟的骨管、穿孔的海蚶壳和钻孔的青鱼眼上骨等。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小砾石的装饰品是用微绿色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成的。选择的砾石很周正,颇像现代妇女胸前配带的鸡心。小石珠是用白色的小石灰岩块磨成的,中间钻有小孔。穿孔的牙齿是由齿根的两侧对挖穿通齿腔而成的。所有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是红色,好像是它们的穿带都用赤铁矿染过。"这表明对形体的光滑规整、对色彩的鲜明突出、对事物的同一性(同样大小或同类物件串在一起)……有了最早的朦胧理解、爱好和运用[图版1]。但要注意的是,对使用工具的合规律性的形体感受和在所谓"装饰品"上的自觉加工,两者不但有着漫长的时间距离(数十万年),而且在性质上也是根本不同的。虽然二者都有其实用功利的内容,但前者的内容是现实的,后者则是幻想(想像)的;劳动工具和劳动过程中的合规律性的形式要求(节律、均匀、光滑等)和主体感受,是物质生产的产物;"装饰"则是精神生产、意识形态的产物。尽管两者似乎都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但前者是将人作为超生物存在的社会生活外化和凝冻在物质生产工具上,是真正的物化活动;后者则是将人的观念和幻想外化和凝冻在这些所谓"装饰品"的物质对象上,它们只是物态化的活动。前者是现实的"人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后者是想像中的这种"人化"和"对象化"。前者与种族的繁殖(人身的扩大再生产)一道构成原始人类的基础,后者则是包括宗教、艺术、哲学等胚胎在内的上层建筑。当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的红粉,当他们作出上述种种"装饰品",这种原始的物态化的活动便正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开始。它的成熟形态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亦即远古图腾活动。
……

短评

书评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