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2861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冯友兰 著,涂又光 译
  • 图书编号:9787301215692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编辑推荐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大时表示,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文学力量推动。 

◎北京大学出版社独家拥有版权的冯友兰亲自指导翻译并认可的**版本!
◎在世界各地共有30多种译本,再版20余次,北大版简体中文版年销量10万册以上,享誉中海内外!

◎《中国哲学简史》被誉为东方的“圣经”,让中国人反思当下,找到人生之根;被韩国首位女总统朴槿惠奉为生命灯塔,帮她渡过*困难的时期。本书为冯友兰亲自审定并认可的**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独家拥有版权! 

◎季羡林、杨振宁、厉以宁、赵启正、李慎之、易中天、张颐武推荐阅读,世界政要、专家、学者、名流一致推荐的**经典!

◎20世纪中国一代哲人冯友兰毕生的经典代表作!在20多万字的篇幅里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会了史与思的智慧结晶,洋溢着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

◎2014年世界读书日,14所知名大学的校长为大学生们开出了一份推荐书单。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推荐哲学家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北大版),推荐理由是该书“视界高远,参古纳今,化繁为简,脉络分明,对当下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和哲理思维不无裨益”。
◎在世界各地共有30多种译本,再版20余次,享誉中海内外!

所获荣誉: 

 “全国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之一
教育部“全日制高中新课标”阅读书目
教育部“高校师生理论学习”书目
广东、重庆、河南、吉林、上海、浙江、辽宁、深圳等省市指定为阅读书目
中国大学出版社第十届图书奖优秀畅销书一等奖
2011年中国全行业优秀畅销书奖
被誉为30年影响中国的图书 

2015中国好书强势入围: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第四章 孔子: 第一位教师
第五章 墨子: 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 杨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 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 老子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 庄子
第十一 章后期墨家
第十二 章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 荀子
第十四章 韩非和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 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
第十九章 新道家: 主理派
第二十章 新道家: 主情派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
第二十二章 禅宗: 静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 宇宙发生论者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 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 理学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 心学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作者简介

冯友兰
中国20世纪哲人、杰出的思想家、学术大师。他以《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成为近代以来能够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冯友兰是一位以救国兴邦为己任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他也是我国20世纪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哲人。他是在中国学术史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杰出学者,也是对20世纪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哲人。

译者:涂又光
(1927~2012年)中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为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学生,在冯友兰去世之后,整理其所有中、英文遗稿,编纂成14卷冯友兰氏《三松堂全集》。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先秦儒学、楚国哲学史以及中国教育哲学研究上颇有建树,素以功力见长,著有《楚国哲学史》、《中国高等教育史论》、《文明本土化与大学》等学术论著。

下载地址

部分章节

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 照某些哲学家说,这是必须的。佛家就说,生就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有些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这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人世的哲学”。从人世的哲学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观点看,人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得很。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人世的哲学。很难说这些人说的完全对了,或完全错了。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不能说这些人说错了,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孔子有个学生问死的意义,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照字面讲,这句话是说,圣人是社会中的道德完全的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的理想人格,也是人世的。中国哲学中所谓“圣人”,与佛教中所谓“佛”,以及耶教中所谓“圣者”,是不在一个范畴中的。从表面上看,儒家所谓“圣人”似乎尤其是如此。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家的人,被道家的人大加嘲笑,原因就在此。
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而已,中国哲学不是可以如此简单地了解的。专就中国哲学中主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人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正是中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唯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
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
余著此书,于史料选材,亦既勉竭绵薄矣,复得借重布德博士(Derk Bodde)之文才,何幸如之。西方读者,倘觉此书易晓,娓娓可读,博士与有力焉;选材编排,博士亦每有建议。
本书小史耳,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欲知其详,尚有拙著大《中国哲学史》②,亦承布德博士英译;又有近作《新原道》③,已承牛津大学休士先生(E.R Hughes)英译;可供参阅。本书所引中国原著,每亦借用二君之英译文,书此志谢。

短评

书评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