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本·育儿百科》中文版畅销十年纪念版
当代育儿读物经典品牌
东方家庭育儿宝典
育儿必备的实用百科全书
作为有幸结识此书的工作人员,我强力推荐父母们购买此书,它像一本“育儿词典”一样实用而且可靠,细致入微,面面俱到。
我就是在这本书的指引下养育我的女儿的。作为资深妈妈,我一有机会就推荐此书给身边的新手妈妈们,并不厌其烦地告诉她们:育儿过程中的一些困惑,此书中都有解答!
我已彻底被这本书和它的作者松田先生征服——他如此钻研业务,经验如此丰富。愿新妈妈们都能像我一样幸运——育儿过程中有这位大师的指引!!
★★★★★ **推出DK育儿品牌:《新生宝宝养护:0-3岁宝宝实用指南》——DK英国*值得信赖的育儿专家,在喂养、睡觉、苦闹、洗澡、家庭药物、健康、急救等方面拥有完整而系统的图片
★★★★★ **推出DK育儿品牌:《妊娠分娩全程图解:给所有准父母的实用指南》——DK英国*值得信赖的育儿专家,从准备怀孕到宝宝出生,全程图片讲解,真实、权威
★★★★★松田道雄育儿系列:《我是婴儿》
★★★★★松田道雄育儿系列:《我两岁》
★★★★★华夏孕产育儿系列:《孕产百科》
★★★★★华夏孕产育儿系列:《孕产食谱》
★★★★★华夏孕产育儿系列:《孕产妇运动指南》
★★★★★华夏孕产育儿系列:《孕前优生百科》
推荐阅读:
婴儿诞生之前
1 能当好妈妈吗?
2 常发生的失误
3 什么样的药有危险
4 遗传性疾病
5 蜜月膀胱炎
6 妊娠前保健
7 何时就诊
8 日常生活
9 乳头内陷
10 妊娠反应
11 小小的变化
12 大的异常
13 妊娠期传染病
14 有病妇女的妊娠
15 超声波检查
16 妊娠期禁忌
17 回乡分娩
18 什么时候住院好?
19 预产期到了还不生怎么办?
20 有工作的孕妇的分娩
21 父亲的作用
22 要孩子还是不要孩子
◎婴儿期的准备工作
23 婴儿的房间与环境
24 婴儿床
25 婴儿的寝具与枕头
26 婴儿的衣服和尿布
27 奶瓶(附婴儿出生需准备的物品)
出生到生后1周
28 对做了爸爸的人说几句
◎ 第一周的婴儿
29 出生当天的婴儿
30 从出生到生后1周
◎喂养方法
31 产后第一天的母亲
32 喂初乳的意义
33 提倡母乳喂养
34 母乳喂养方法
35 乳头破裂
36 是不是母乳不足?
37 母乳不足时的补救措施
38 什么样的奶好?
39 喂鲜牛奶不行吗?
40 奶粉的调配方法
41 喂牛奶的方法
……
1周到半个月
半个月到1个月
1个月到2个月
2个月到3个月
3个月到4个月
4个月到5个月
5个月到6个月
6个月到7个月
7个月到8个月
8个月到9个月
9个月到10个月
10个月到11个月
11个月到1周岁
1岁到1岁半
1岁半到2岁
2岁到3岁
3岁到4岁
4岁到5岁
5岁到6岁
上学的孩子
小儿疾病
后记
新版发行之际
最新版出版之际
《定本·育儿百科》发行之际
译者后记
读法
1不用1次把全部内容都读完。孩子1个月时,读1个月龄的部分,孩子1岁时,读1岁的部分。
2通过读“这个月龄的婴儿”、“这个年龄的孩子”等内容,能事先了解孩子这个时期成长的梗概、个性的表现方法。
3在“喂养方法”、“环境”栏中,与您孩子的月龄、年龄相关的内容要全部读 。为了补充家庭教育,要认真阅读“集体保育”一栏。
4如果孩子有什么异常情况发生,请先读与孩子月龄、年龄相符合的“异常情况 ”栏。很多时候在母亲看来是“异常”,可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个性的表现。在“异常情况” 中找不到的内容,到“孩子的疾病”部分查阅。
5在“孩子的疾病”部分,除“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等传 染病以外,还收载了一些不常见的疾病。另外,根据本书的结构,把常发生在小学生中的“头痛”、“肥胖症”也列入了“孩子的疾病”部分。
6孩子的疾病”部分,要在请医生看过、孩子的病名定下来之后读。因为医生很忙,不能在诊室里与母亲详细谈病情,为了补充这一点,写了这部分。本部分是以请医生看病为前提,故省略了药量、手术方法等内容,但是记载了有关怎样发现疾病的内容。当应用错误的方法作出错误的病名诊断时,要从开始予以纠正。此外还谈到了患重病时是住院治疗,还是在家里治疗的问题。在疾病的治疗上,着重写了医生的意见分歧,这是为了当请了两位以上的医生诊治,意见有分歧时也不必不安。本书也尽量涉及到了遗传问题,供生下一个孩子时参考。
7保育园和幼儿园的保育工作者,根据自己所保育的孩子年龄,读了适合这些孩 子的“这个月的婴儿”、“这个年龄的孩子”的内容后,再读一下“集体保育”栏,然后再 读“喂养方法”和“环境”栏,最后不要忘记读“防止事故”栏。
8在保育园、幼儿园里孩子发生了异常情况时,可以在符合这个孩子年龄的“ 异常情况”栏中寻找到答案,不要一开始就去查阅“孩子的疾病”部分。保育园的保育人员 必须读“猝死”这一节。
9保健人员在进行育儿指导前,应先阅读符合这个孩子年龄段的“这个月的孩子”、“喂养方法”,以掌握孩子的个性。
10无论是母亲还是保育人员,都要事先记住“181 肠套叠”、“226 幼儿急疹”、“280 秋季腹泻”等疾病的内容。
30 从出生到生后1周
婴儿出生时头部严重变形,颜面浮肿,但在1周内会变得越来越可爱。营养充足的婴儿几乎整天都在安睡,有时睁开眼睛,但还看不见东西。一切平安无事,但对第1次做父母的人来说,会觉得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大部分均为生理性的,任何孩子都可能出现,根本没有必要治疗。现将这些“事件”列记如下。
一般在出生后第3天可发生新生儿黄疸,皮肤出现黄染。胎儿在子宫内处于乏氧的状态,所以血中红细胞数较多。生后环境中的氧气增多,不再需要过多的红细胞,而在体内破坏。红细胞破坏时产生的胆红素,属于一种色素,需经肝脏处理后排出体外,但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而使胆红素聚集于血中,引起黄疸。此黄疸不需特殊处置,在1周左右自行消退。半数左右的婴儿可根本不出现黄疸。
生后4~5天到2周左右脐带脱落,可以不涂任何东西。过去常在脐带脱落后涂次没食子酸铋粉。但由于该粉长时间残留于脐部,刺激局部,影响脐部的干燥,现很少使用。
出生时皮肤很红的婴儿,过了1~2周,就像人们在海水浴后皮肤灼伤一样,表面掉下一层很薄的皮,这也不必做任何处置。
生后第3~4天,黑色的黏便消失,开始排出母乳或牛奶消化后的大便,看见这种大便 即可知道肠道是通畅的。有时手出现细微抖动,手脚突然回缩,这种现象可在半年之内消失。
生后第4天到第7天,不少婴儿乳头部位发生肿胀,按压时无痛苦表情,有时还可出现泌乳,男婴也可出现这种现象。这是由于婴儿从母乳中摄取了促使母乳分泌的各种激素所致。2~3周左右消失,但有时6个月后仍遗留有结节,但最终会消退。部分婴儿在乳头与腋窝间出现米粒大小的副乳,可不必担忧。女婴阴道中出现乳状流出物,有时还含有血液。乳头部位肿胀、流出物等现象的出现,与在子宫中从母体内获得的激素突然中断有关,均可自行痊愈。
第3~5天,由于摄水量不足,可出现发热(38℃),过去称其为新生儿一过性发热。自从实行生后12小时内授乳以来,这种情况明显减少。如果出现体温升高,只补给水分即可退热。偶尔可在婴儿的牙龈上发现白色珍珠状物,像长了牙似的,大人可能会大吃一惊。此现象有时可持续3~4个月,以后自然消退。同样的东西也可出现在上腭。
婴儿的个性首先表现在哭闹的方式上。从在产院时开始,爱哭与不爱哭的孩子就可以区别开来。爱哭的孩子肚子稍稍饿了就哭,听到声音睁开眼睛就哭,尿布湿了就哭,哭声大而有力。相反,也有几乎不哭的孩子,肚子要不是很饿就不哭。其次,婴儿的个性还表现在大小便的排泄上。有的孩子排尿间隔长,排尿次数固定;而有 的孩子1天排尿10~15次,间隔时间也不固定。有的婴儿每日大便10~15次,而有的孩子每天只排1次便。大便的性状也各不相同。同样都是母乳喂养,有的孩子的大便发黏呈金黄色 ,而另一些孩子的大便呈绿色含许多白色颗粒及黏液。用牛奶喂养的婴儿,有的大便发白, 有的发黄。单就大便而言,不能说这种大便好,那种大便不好。如果孩子生长发育正常,不 用在意尿便的色泽或性状。
其三,婴儿的个性也表现在吃奶的方式上。有的孩子吃3~4分钟,就累了不吃了, 轻轻碰一下面颊或动一动口中的乳头,再吃2~3分钟,就这样,仅一侧乳房就能吃上20多分钟;而有的孩子一个劲地吃,不到10分钟就可以把一侧的乳房吸干,再吸另一侧的乳房,吃着吃着就睡着了。
生后第1周这段时间,同一个孩子其吃奶的方式并不固定,多数婴儿每天吃7~8次,而有的孩子只吃5次。有时吃得好,有时吃得不好。并非每次吃得都一样。吃完奶后,有的孩子将吃多的那部分吐出来,而有些孩子根本就不吐。
生后第1周内的婴儿体温多在36.7℃左右,上下午温差不超过0.1℃,环境温度过热,也可使体温升高。脉搏波动在120~160次/分之间,呼吸为每分钟40次左右,呈腹式呼吸。
在医院中采用美国式的睡法,即婴儿出生后立刻让其俯卧着睡。这是产院为了监护方便,将婴儿与母亲分开,集中在新生儿室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婴儿生后不久常出现吐奶,取俯卧位头向侧面,则无吸入的危险。
尽管在产院是俯卧睡眠,但回到家中,最好还要采取传统的做法,即让孩子仰卧睡觉。 常吐奶的孩子,可用座垫或毛巾垫在婴儿的后背让其侧卧。因孩子常发生吐奶而取俯卧位时,容易发生孩子把自己的头埋到吐湿的被子里的危险。为了不使被子被弄湿而铺上塑料布的做法则更加危险。荷兰、新西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不许让婴儿俯卧睡眠的活动,使婴儿猝死的发生率下降了一半。猝死发生的原因并非全部与窒息有关,与俯卧睡眠似有一定的关系。以前提倡婴儿俯卧睡眠的美国,目前也推荐侧卧睡眠(详见607 猝死)。
226 幼儿急疹
应该知道,幼儿急疹是婴儿在周岁之前必须要度过的关口,大多数婴儿都会有这个经历。婴儿首次出现高热也多半是由于幼儿急疹。
婴儿在6个月以后易发幼儿急疹的原因,是由于从这个时期起,婴儿从母体获得的免疫力已基本消失。没有哪种病会像幼儿急疹这样,使不同的婴儿具有如此相同的病程。一般的疾病总会有症状的轻重之分,有的还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幼儿急疹却不分月龄、季节、地区,病程千篇一律,且没有任何并发症。
幼儿急疹的症状是,发病初期只是发热。婴儿与往常不同,气色不佳且没有精神,一摸头部很热,量体温在38~39℃左右。虽然没有咳嗽、流鼻涕、大便也不稀,但因为婴儿是第1次发热,父母很是担心,于是就带到医院去看。医生一般诊断为“感冒”,或“着凉”、“嗓子稍红”等。看到婴儿不是很虚弱,医生也比较乐观,只给开些退热药就让回家了。可是到了夜晚,婴儿病情开始恶化,几次醒来哭闹。有的家庭为此首次体验到了彻夜不眠的滋味 。婴儿不像以前那样爱吃奶,而且有时还呕吐,也不爱自己玩,总想让妈妈抱着。第2天一量体温仍在38℃左右。于是又去看医生,这时医生说:“热已经有点退了”,然后给注射一针抗生素。可是当天晚上婴儿还是没有退热。父亲也因婴儿的哭闹整夜没有睡好觉,早晨起来后嘱咐母亲再到医院好好看一下,然后揉着发困的眼睛上班去了。第3天母亲只好再次带婴儿来看医生。当听到母亲用有些不满的口气说“吃了医生给的药 ,可是……”时,不同的医生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有的可能会说:“给你开的尽是好药”,也有的挠挠头:“发热到底是因为什么呢?该退热了呀”(显然,后者的表现是善意的)。又被打了一针的婴儿仍旧是高热不退。这时,听到婴儿得病消息后急忙赶来的婆母说:“能不能是肺炎呢?”凭老人的经验,肺炎才有可能出现持续发热,而幼儿急疹这种病老人从没听说过。当母亲告诉她的婆母,医生诊断是“感冒”或者“扁桃体炎”时,老人摇摇头说:“感冒怎么会连续3天高热不退呢?真是奇怪。”全家都为此焦急不安,猜测种种可能:医生会不会误诊?这么小的婴儿持续高热3天,能不能影响脑子的发育呢?基于这种想法,决定到虽然离家远一些,但有一定名望的医生那里去看看。这些有名望的医生,由于经常诊治这种转院来的患者,因此接触幼儿急疹的机会比较多。医生看过后说“明天就会好”,然后给打上一针药。有的老医生甚至认为这是婴儿长乳齿的 生理性发热,连针都不给打。次日,婴儿果然如这个医生说的退热了。母亲和婆婆都认为后来的这个医生医术很高明,注射的药也很好。实际上,幼儿急疹不论注射与否,第4天都会自然退热的。退热以后,婴儿的胸部、背部会出现像被蚊子叮了似的小红疹子,这些疹子渐渐扩散,到了晚上,就会波及到脸、脖子和手脚。对婴儿麻疹有所了解的人会误以为是麻疹。可是麻疹在出疹子时有高热,而幼儿急疹则是在退热以后才出疹子。婴儿虽然已退热,但仍是萎靡不振,爱哭,第3天晚上或第4天早上还会排稀便。完全恢复要在第5天,婴儿的疹子变少,精神也恢复到发病前的正常状态。到这时可以说婴儿已经痊愈了。
婴儿患幼儿急疹时,尽管精神状态不如以往,但看起来并不像得了什么大病的样子。就是出现高热,也有想玩玩具的意愿,哄逗时也会露出笑脸。喝奶量虽不如平时,但不是一点儿喝不进去。
曾怀疑过婴儿的病是幼儿急疹的医生,看到婴儿出了疹子会异常高兴,而没把幼儿急疹放在心上的医生就不会有特别的关注。如果是夏天,可能将幼儿急疹诊断为“痱子”,如果在冷天则又可能说是“荨麻疹”。还有的医生可能会确诊为“三日麻疹”。“三日麻疹”实际是风疹。是否将幼儿急疹放在心上对婴儿影响还不是很大,但如果说成是“三日麻疹”就比较麻烦了。因为一方面这会引起住在附近的孕妇的恐慌;另一方面,如果是女婴,风疹将关系到将来长大后妊娠的问题(见638 风疹)。一般来说,6个月的婴儿得风疹的可能性是很小的。风疹属于幼儿时期的病,而且大多是在流行期感染,并不像幼儿急疹这样散发。90%的患儿病程如上所述。也有极少数婴儿发热不止3天,而是4天。第5天热退以 后才出疹子,这一点与其他婴儿是相同的。另外还有个别情况,发热不是持续在38~39℃ 以上,而是多少有些波动。上午只有37℃多,到了夜里才升至39℃左右。
婴儿在8个月以后出现幼儿急疹时,由于高热很容易发生抽搐。婴儿第1次抽搐往往会使父母受到惊吓。抽搐不过是单纯的高热惊厥(见248 抽搐),不会有什么问题。幼儿急疹是由人疱疹病毒6型引起的疾病。这种病毒隐藏在成人的喉咙及唾液腺里,通过唾液感染给婴儿。潜伏期大约为10~14天。幼儿急疹并不需要做特殊的护理。因为不会引起并发症,所以没有预防并发症的药物。如果从发病初期就知道是幼儿急疹,就没有必要给婴儿吃药。让婴儿自然痊愈对母婴双方都有好处,既不会受到药物的伤害,也不必为看医生到医院的候诊室长时间等候。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婴儿有病不去看医生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听到邻居婴儿的母亲在一旁说“婴儿都热成这样还不去医院看一看”,或者说“会不会是出了麻疹”,年轻的母亲就会动摇。其实在发病的第一二天即使看医生,在按“感冒”或“扁桃体炎”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也可以多少看出幼儿急疹的迹象。7个月以后的婴儿,在发烧时可以用冰枕冷敷头部,但婴儿不愿意不要勉强。婴儿不爱喝奶时,应在调配牛奶时少加1勺奶粉使牛奶的浓度稀一些。有的婴儿虽然不想喝奶,但果汁还是愿意喝,可多喂些果汁。比起牛奶,有的婴儿可能更喜欢吃面条或牛奶做的面包粥。第3天时婴儿的大便会变稀,对此也不必做特殊的处理,只是将牛奶调稀 一些就可以。冬天,在疹子消失之前尽量不要给婴儿洗澡。盛夏时节,在第3天退热以后,如果婴儿喜欢洗澡可以给他洗。洗澡可以使婴儿睡觉香甜。按以往的习惯,出疹子的疾病是不能见风的。但患幼儿急疹的婴儿即便带到室外,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如果到第4天仍不退热,就应考虑其他可能性。其一,可能是迟1天发疹的幼儿急疹。其二 ,如果是夏天必须想到暑热症(见177 暑热症)的可能性。不过暑热症与幼儿急疹 的发热情况有所不同,暑热症是从清晨至中午发高热,而到傍晚就退了,从这一点上可以区 别两者。
当婴儿第4天没有退热,同时出现嘴唇干裂出血,在热退之前出了疹子,就必须考虑川崎病。如果是女婴,第4天不退热还应考虑尿路感染的可能性。可以用透明的玻璃杯接一点婴儿的尿进行仔细观察,尿路感染时婴儿的尿是浑浊的。
婴儿只要得过1次幼儿急疹,以后就不会再感染。2周岁之前如果婴儿没有得幼儿急疹,长大以后也不会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