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人创造的文明史册中*为瑰丽璀璨的乐章,是对五千年华夏文明前进步履的生动记录,是对中华民族不断创新精神的凝聚和聪明才智的结晶。它不仅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且也影响着世界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入释、道观念的一种成熟的、雄浑厚重的伦理文化。天人和谐、自强不息是其基本精神,它强调在多元和谐与有限对立中,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秉笔直书的史学风范、高古雅致的艺术心灵、天人合一的哲学睿智、影响深远的科技发明以及知天、事天、乐天、同天的精神境界,无不深深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本书读懂中国传统文化》从儒道佛、教育、文学、文物、古建筑、中医、音乐和舞蹈、戏剧和曲艺、书法和绘画、古代科技、饮食、风俗等12个方面入手,截取传统文化中*精彩、**秀的部分,以轻松活泼而又严谨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阅读本书必将能提升您的人文素质,赋予您一种内在的大气与高贵。
《一本书读懂中国传统文化(1)》
中华思想的主体——儒道佛
儒家
●儒学宗师——孔子
一生传道
“仁”和“爱人”
“礼”应发自内心
●儒林亚圣——孟子
风尘仆仆一生
行善说
民本仁政
●儒门另类——荀子
稷下学宫领袖
性恶说
礼法并用
●官化儒学——董仲舒
三策天下知
天人感应说
三纲五常伦理观
●理学大师——朱熹
推行理学遭诬蔑
朱学核心概念“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的真正含义
格物致知
●心学宗师——王守仁
格竹悟道
心即理
知行合一
道家
●道学宗师——老子
隐君子也
无所不包的“道”
正反相倚辩证法
无为而治
●清静修道——列子
超然物外的道家风范
达生乐死的达观思想
●“为我”的杨朱
杨朱其人
“一毛不拔”的真正含义
●道家集大成者——庄子
贫民窟的知识分子
庄周梦蝶的启示
反对礼仪无为而治
逍遥自由的精神境界
●《淮南子》主编——刘安
淮安王刘安
道学大成《淮南子》
积极进取的“无为”
佛家
●摄摩腾和竺法兰
永平求法
汉译本佛经出现
●中国禅宗始祖菩提达摩
东渡传法
开启禅宗
●西行求法第一人——法显
西行寻戒律
完善中国佛教律学
●三藏法师——玄奘
万里取经
最伟大的译经师
●禅宗六祖——惠能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发扬禅宗
顿悟之法
文化传承的经脉——教育
●私学鼻祖——孔子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认真的为学态度
●平民教育家——墨子
伟大的教育目的
富有特色的教学内容
重视实践
●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韩愈
一生为教育
教师的职责
●教育改革家——胡瑗
执教三十年
明体达用
首创分科教学
●程颢和程颐
大程随和,小程严肃
重德育
●象山先生陆九渊
志于讲学,无心科举
教人做个人
反省内求的教学法
优游读书法
●“反潮流”的严肃思考者颜元
曾潜心理学
培养实用人才
实践中领悟知识
学校
●中国官学滥觞稷下学宫
因政治而建
百家争鸣的论坛
教育人才的中心
●第一所官办大学——太学
汉武帝建太学
严格的择师标准
严格的毕业标准
●教育管理机关——国子监
唐代国子监
宋代国子监
明清国子监
●民间教育机构——私塾
我国固有的民间办学
良莠不齐的私塾先生
重背诵
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
●教学与研究合二为一——书院
成于战乱
独具魅力的办学特色
“海内书院第一”
教材
●鲁国编年史书——《春秋》
孔子著《春秋》
春秋笔法
左丘明解释春秋
●儒家至尊“圣典”——《论语》
以记言为主
言简意赅,质朴无华
半部《论语》可治天下
●民本典籍——《孟子》
《孟子》讲仁政
大丈夫人格
●使用最广的蒙学读物——《三字经》
熟读可知千古事
朗朗上口,浅显易懂
●言行规范教材——《弟子规》
开蒙养正最上乘
规范言行
●文言文经典教材——《古文观止》
两塾师编畅销文选
最流行的古文入门书
妙笔评点古今英雄
百花盛放的沃土——文学
诗词
●中国诗歌最坚固的基石——《诗经》
风、雅、颂
赋、比、兴
现实主义的先河
●浪漫主义的源头——《楚辞》
屈原创楚辞
浓郁的地方特色
飘渺迷离的浪漫主义
●乐府歌辞总集——《乐府诗集》
官方机构变诗体名称
民间歌辞最珍贵
乐府双璧——《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唐诗最经典选本——《唐诗三百首》
诗歌黄金时代
蘅塘退士编选唐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宋词最流行选本——《宋词三百首》
词盛于宋
上疆村民编选宋词
散文
●先秦散文最高成就——《庄子》
内、外、杂篇
善用寓言和比喻
丰富奇特的想象
●犀利散文经典之作——《韩非子》
悲愤著书
峻峭犀利的文章气势
精细周密的论理技巧
●杂家名著——《吕氏春秋》
门客著书
组织严密,语言生动
博采众长
●先秦策谋言论总汇——《战国策》
刘向汇编《战国策》
长于说事,善于写人
直指人心的辩驳争论
●历史散文——《史记》
司马迁忍辱著《史记》
纪传体史书先河
写史求实
精湛的语言艺术
●《唐宋八大家文钞》
唐宋古文运动的产物
不拘格式,反映现实
妖言鬼语说人心
● 讽刺文学典范——《儒林外史》
吴敬梓艰辛一生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群像
● 章回小说巅峰作——《红楼梦》
曹雪芹血泪著红楼
才子佳人的无奈悲剧
诗词歌赋成就突出
小说
●绿林豪杰的忠义悲歌——《水浒传》
施耐庵乱世写水浒
豪杰壮士的理想世界
语言刻画人物
● 历史演义小说经典——《三国演义》
擅以乱世为题材
三分虚构,七分写实
● 神魔小说最高峰——《西游记》
吴承恩科考蹉跎
眼花缭乱的神魔世界
成功的人物形象
● 谈狐说鬼——《聊斋志异》
落第穷秀才蒲松龄
戏剧
● 悲剧代表作——《窦娥冤》
元杂剧大家关汉卿
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
个人悲剧亦是社会悲剧
● 元杂剧压卷之作——《西厢记》
“不务正业”的王实甫
有情人终成眷属
最惹眼的红娘
● 浪漫主义杰作——《牡丹亭》
东方的莎士比亚
呼唤个性解放
华丽的词藻
● 帝王爱情经典作——《长生殿》
可怜一夜长生殿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 写爱情的历史剧——《桃花扇》
孔尚任戏剧性的一生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
《一本书读懂中国传统文化(2)》
《一本书读懂中国传统文化(3)》
《一本书读懂中国传统文化(4)》
《一本书读懂中国传统文化(1)》
中华思想的主体——儒道佛
儒家
●儒学宗师——孔子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其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和《史记?孔子世家》。
一生传道
孔子出生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早年生活极为艰辛,曾做过文书、“委吏”(管理仓廪)、“乘田”(管放牧牛羊)等小吏。虽然生活贫苦,但他十五岁即“志于学”,没到三十岁,名声就已经很大了,却始终得不到任用。直到五十一岁,他做了鲁国的司寇(管司法的长官),才得以施展政治抱负。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很有起色,齐景公感到了威胁,便挑选了一批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有了歌女,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就躲着孔子。这件事使孔子很失望。于是,他带着学生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希望能实行他的政治主张。这一年,孔子五十五岁。那个时候,大国忙于争霸,小国面临被并吞的危险。孔子宣传的那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没有人接受。
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派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各国奔波了七八年,受了不少苦,年纪也老了。最后,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
孔子的一生虽然郁郁不得志,但他所建立的儒家思想却在其死后,被弟子发扬光大,以至于影响中国长达两千余年。
“仁”和“爱人”
孔子的思想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便是“仁”。《论语》一书共一万一千多字,仅“仁”一字就出现达一百多次,平均十几个字中就出现一个“仁”,足见“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那么何为“仁”呢?孔子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爱人”。但若细究起来,这两个字一点都不简单。
孔子担任鲁国司寇时,有一次办完公事退朝回家,听说自己家中马厩失火了。这时,他不问马匹是否被烧死了,也不问家里的财产是否受到了损失,而是急切地询问:“伤人乎?”关心的是看管马厩的人。
在那时,看管马厩的人多半是奴隶或农奴,地位极为卑下。在一般统治者看来,他们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根本算不上是人。而官高位显的孔子,为何要关心地位卑贱的看马人呢?因为这与他的思想主张——“仁”和“爱人”相符合。
孔子所提倡的“爱人”,不仅是爱自己、爱身边的人,更是一种发自家庭,延及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自然的普遍的爱,是一种层层外推的大爱。“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以仁为主的思想,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和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礼”应发自内心
除了“仁”外,“礼”也是孔子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的道德范畴。何为“礼”?礼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它的目的是为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
孔子所追求的礼,是在封建等级之下的礼,它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如果破坏了这样的秩序,就是非礼。举个例子来说,当时歌舞表演的规模与社会等级相关,只有天子才可以享受六十四人的歌舞表演(八佾舞),但鲁国的季氏作为卿大夫,却享受着天子才配享用的八佾舞。孔子知道后,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同时孔子也强调,礼应该是发自内心,出自自我的。也就是说,“礼”的根本要用“心”,而非只是玩花架子,只讲表面与形式。孔子任鲁国的大司寇时,当时有一件父子相讼的案件。孔子将那对父子关进监狱,过了三个月,既不审理,也不判决。季桓子听说此事后,很不高兴,说:“我们杀一个不孝的儿子,来教育老百姓都要对父母尽孝,这样不是很好吗?”而孔子却认为,百姓之所以没有尽孝道,是因为为政者不去教化的缘故。他主张,为政者应该启发人民内心的孝心,让他们自发地、自愿地尽孝道。倘若依赖法律约束或制裁,人民虽有孝养之行,却无恭敬之意,也就丢失了礼的意义。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个人内心的真实才是礼的最真实的表现。
孔子的礼虽然带有封建等级制度的性质,但他的初衷是为了维护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关系,而且他强调的礼应由心而出,也是今天我们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