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世界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6234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闾丘露薇
  • 图书编号:9787313146229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编辑推荐

● 闾丘露薇2016年全新温情随笔集,媒体从业二十年完美总结,一部具有温度感和时代意义的纪念之作。

● 2015年闾丘露薇从凤凰卫视离职,开始在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勇敢告别那个为人所熟知的“战地玫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追求新的挑战和成长。

●继《行走的玫瑰》之后,暌违三年,闾丘露薇再次出发,以一本崭新的姿态,陈述这些年她所理解和看到的世界。

●一个人所理解的整个世界,有时候说起来真的很简单很朴实,却有一种微微令人为之动容的力量!

   【关于他人】闾丘露薇说:

“*令我感兴趣的是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们的故事,我尝试感受别人的人生,提醒自己保持同理心。”

   关于职业】闾丘露薇说:

“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但职业是一个人的一部分。我们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就需要把这部分先做好。”

   【关于生活】闾丘露薇说:

“我的理想生活非常简单:旅行,阅读,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和陌生的朋友们分享心得和见闻。”

   【关于人生】闾丘露薇说:

“虽然说,个体的力量弱小,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学习保持好奇心,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讲逻辑,讲道理。”

   【关于这大千世界】闾丘露薇说:

“世界很大,很多元,多走走,看看,让自己变得更加包容,也更加分得清是非,坚守原则。”

 

目录

自序:

第一篇:成为生活的勇士

了不起的少年

用愤怒,还是用爱?

另外一种人生

面对这样一个勇敢的女孩

想得太多?

读书的条件

我这样看你,你那样看我

城市中历史的痕迹

关于活熊取胆

遭遇家暴之后,你该怎么办?

不要成为自己反对的那种人

希望

一个战火中的爱情故事

我遇到的这些利比亚女性

这些上海的人,上海的事

蔡定剑老师,走好

新农村和水泥路

新结识的埃及朋友

第二篇:应该活出一股子热爱

记者和律师

五花八门的媒体

和媒体打交道

所谓的内部消息

真相距离我们有多远?

关注抑郁症

白领民工

关于儿童权益

半岛电视台的影响力

媒体的风险

负责任地做国际新闻

第三篇:简单的理想生活

法式幽默?

他,她,他们

选择和平共处

爸妈不在家

打开自己那扇门

他才不在乎呢!

不要去杀死那只知更鸟

读洛克的《政府论》

读书的不可替代性

周末,一本书,一部电影

两段爱情,一段历史

第四篇:我所理解的人生

假如心是一个盘子,你会放些什么?

厨房里藏着家的模样

生活就是拼和拼?

谈论勇气

那个渴望被表扬的孩子

就事论事

和孩子在一起

学习历史的必要性

为了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请学会感伤生命的凋零

养犬与做人

那些为了孩子的父母们

聊聊港大

我的“第一情结”

先对自己负责,才能对社会负责

我的上海

安全感

30岁的特区

为人父母操碎了心

保留多语言文化的社会

一些悲伤的感慨

我们真的和他们不同吗?

2011年在人大讲座的开场白

第五篇:我想看到的世界

英国“议事堂”

以艺术之名捍卫自由的布拉格

告别克罗地亚

一个小镇,一个小村

伊拉克的贪污

莱比锡,一座容纳梦想的城市

时势造英雄

美国打黑英雄的结局

新加坡归来有感

在地震海啸之后感受日本

印度这一本书

全世界让人头痛的塞车问题

越南点滴

旅游,旅行和度假

我的首尔假期

那些刻满墙壁的名字

我的青岛记忆

上海和孟买的国际化努力

马德里的努力

从“巴萨”这支球队开始聊聊西班牙

我的利马见闻

作者简介

闾丘露薇,著名记者、资深媒体人。复旦大学哲学学士,香港浸会大学大众传播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尼曼学者。曾担任凤凰卫视全球新闻总监。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唯一的华人女记者进行现场报道,被誉为“战地玫瑰”。现于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著作有《我已出发》《行走中的玫瑰》《不分东西》《利比亚战地日记》等。

下载地址

部分章节

了不起的少年

很多人在和年轻人争论时,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要多。”以此证明自己更有判断力,似乎年轻人一个个不是性格冲动,就是容易受人利用。这样的逻辑其实说不通。一个没有接受过教育、生活在封闭环境中的成年人,是否真的就比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又生活在开放环境中的年轻人更见多识广,更有判断能力呢?大家心中自有公论。

所以,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判断和思考能力并不在于年龄,而在于其教育程度、视野和见识。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介绍一对母女:妈妈梅丽莎(Melissa)是美国的退休记者,女儿玛雅(Maya)是她收养的中国弃儿。去年暑假,妈妈带着女儿和另一位同样被收养到美国的被遗弃女孩,来到她们的出生地常州,和一位当地的同龄女孩度过一个暑假。

我一直很好奇,这段经历会让她们有怎样的感想。收到梅丽莎的邮件,附上了玛雅写的大学入学申请论文,讲述的正是她在常州三个礼拜的经历感受。

在这篇不长的文章里,玛雅讲述了自己对这片似曾相识的土地的感觉,也讲述了她观察到的自己和当地同龄女孩之间的区别。她特别提到一点:对“学习”还有“好学生”的理解。反正在中国,她无论如何不会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因为她花太少的时间在学业上,原因在于对方无法理解课外活动本身就是学习的一部分。

玛雅最终被卫斯理学院(Wellesley)录取。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女校,中国人对它的了解始于宋氏姐妹。不过梅丽莎告诉我,玛雅做了个决定:推迟一年入学,用这段时间去做志愿者,帮助城市中的边缘少年。

梅丽莎并没有阻拦女儿的意愿,在她看来,这反而是个很好的机会,能让女儿接触到真实的世界,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不完美的地方。在我看来,玛雅是个了不起的年轻人,虽然只有17岁,但已经非常清楚自己想要在人生中做些什么了。这个决定并不是出于冲动,相反是经过了清晰的思考而做出的。她知道如果现在不去做,未来上了大学,开始工作,也许就不会果断地做这样的决定了。

201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一个叫马拉拉的17岁巴基斯坦少女。其实她所做的事情,从她11岁就开始了:写博客,在网络上呼吁给女孩子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结果在15岁时,她遭到塔利班枪击,子弹穿过了她的脑部。

康复之后,马拉拉并没有因为这次遭遇而沉默,而是继续她的目标:“要让所有的儿童,都能接受教育。”

遭到枪击前,她已经不断受到死亡的威胁,但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写作。

看了马拉拉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谈到她对社交网络的看法。她说为了专注学业,所以没有注册任何社交网站,也没有手机,只会通过 Skype 和朋友聊天。她觉得,在社交网络上传自拍照吸引别人注意,很没有意义;社交网络应该用来让人们关注更值得关注的事,比如阿富汗、印度等地的女孩权利等。

这样的口吻,一点也不像个17岁的少女所言。只是,17岁的少女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世界这么大,就好像成年人,同样的年龄,知识、个性都会千差万别,年轻的他们不也一样吗?

如果一个少年在学业上取得超越同龄人的成果,提前迈入成年人的世界,听到的一般是“天才”的惊呼,被夸奖智商超群、出类拔萃。但如果一个少年对世界的认知、对社会事务的判断超出了成年人,为何却经常招致成年人的批评,甚至被认为一定是被其他成年人所利用呢?

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会受成年人的影响,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家人。比如,梅丽莎本身就是一个致力于女性权利的记者,最认同希拉里所说的“女权就是人权”的说法。因此她对女儿被希拉里就读过的学校录取,自然是再开心不过了,而母亲所做的一切自然对女儿有所影响,也让她更加独立。

如果马拉拉的父母也像很多其他父母那样,剥夺了女儿接受教育的权利,马拉拉就感受不到教育带给人的改变;如果在接到各种威胁后,父母不再支持女儿继续发声,那马拉拉也坚持不了那么久;如果在遭到塔利班枪击之后,这个世界没有给予马拉拉如此多的帮助和支持,马拉拉也不会走到今天。

所以,当一个个了不起的年轻人出现的时候,成年人是不是应该更有责任去爱护和支持他们呢?

短评

书评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