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风赏:2016年4月刊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4005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笛安
  • 图书编号:9771674168167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青梅煮酒”笛安对话舞台剧《大先生》编剧李静,谈鲁迅内心深处住着的那个loser,每个人内心的状态很多时候并不是人生实际的境遇能够解释的,鲁迅先生能把弱者的挫败写得这么微妙,又这么丝丝入扣,他是否在这些人物身上一定有自我的投射?导演徐伟、监制张一白新片《冰河追凶》首登“风声风影”栏目,讲述在零下四十摄氏度极寒之地,以周鹏、汪豪为首的“追凶者”深入冰河,追查真凶寻找真相的故事。影片曾获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项目单元“最具市场投资潜力奖”。以文艺肃杀的基调,铺陈复仇与宽恕的主题。

编辑推荐

    ——路上行人——你是行人,还是行人的魂魄?我忘了许多细节,忘了许多故事。后来也就,忘了你。
  笛安对话舞台剧《大先生》编剧李静,谈鲁迅内心深处住着的那个loser,探讨鲁迅先生激情与思想之间的那种复杂性。他是激情和思想整个合二为一的代表,从不就事论事。
  专访电影《冰河追凶》导演徐伟,以文艺肃杀的基调,通过不同的人物的设定和故事走向铺陈复仇与宽恕的主题,在冰河生出的罪恶交予冰河处理。

 

目录

    FOUND

  文学
  西伯利亚的我 黄先智
  朝天 偏谏  
  羞辱 安庆 
  苍蝇 寒朔 

  症候
  高大罂粟花综合症

  青梅煮酒:
  大先生的内心深处,永远住着一个loser。——对话李静

  弥图
  姚乐乐

  星群
  死亡

  地心引力
  白袖 文| 刘宇昆 译| 夏笳    
  萨凡那谎言之旅 文| 威尔·麦金托什  译| 耿辉
  一条被洗澡水拍死的鱼 半轻人

  新审美观


  风声风影
  冰河追凶

  特约专栏


  secret &wish

作者简介

    笛安,《文艺风赏》杂志主编。已出版书目:《西决》《东霓》《告别天堂》《芙蓉如面柳如眉》《南音》(上、下两册)《南方有令秧》。
  人气和实力并存的新生代作家,被主流接受和推崇的“80后”作家,纯文学的代表人物。1983年出生的她第一部小说《姐姐的丛林》,对中年人的世界和成长中的情感的内核的描述独特而到位,刊登在《收获》杂志2003年第六期上。2004年收获长篇小说专号刊登了她的被称赞为“独具艺术水准的青春小说”长篇《告别天堂》。第二部长篇《芙蓉如面柳如眉》在《收获》杂志发表后,获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2008年10月凭借短篇小说《圆寂》获得首届“中国小说双年奖”。2009年3月,发行长篇小说《西决》,自发行以来一直高居书市榜首,同时在国内文学界引发高度关注和强烈反馈,自此拉开了龙城系列小说的热销序幕。龙城系列的面世标志着“80后”作家成功地打通了传统文学与青春文学的壁垒,极具时代典范意义。而笛安本人更是凭借这部小说荣膺2009年度华语文学传媒“潜力新人奖”桂冠,以实至名归的姿态向大众证明——文学,理当具备思想性与畅销的双重定义。从2009年开始,笛安在韩寒、郭敬明之后,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她身上同时笼罩着市场和奖项的光环,一方面她以令其他同龄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销量,成功囊括了无数销售排行榜和商业销量榜单的显赫位置,同时,她又获得了包括苏童、刘恒、安波舜等前辈作家评论家的由衷褒奖,她的小说屡次登上文学杂志《收获》,成为全国媒体热捧的宠儿。同时她的作品被翻译成各国文字版本,席卷全球。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个年轻作家,都没有获得过的双重光环。

下载地址

部分章节

    大先生的内心深处,永远住着一个loser。

  笛安对话李静


  想要专访她的决定做得非常轻松,就从我知道她创作了一个关于鲁迅的舞台剧本那一刻起。我热爱舞台剧,我也热爱鲁迅。所以当时我想,说什么也得跟她聊聊,不管这出戏好不好看,热爱鲁迅的姑娘之间总需要认识一下——更何况,身边已经有读过剧本的人在盛赞了。我几年前见过她一面,记忆中那是一个颁奖礼,我是被主办方叫去吃饭的,她是获奖的评论家。隔着一张桌子,看了她一眼,直觉她是个细腻敏感的人,纤长的手指拨弄着及肩的头发——“作者”对“评论家”有种天然的复杂隔膜,所以印象中,我没有过去跟她说话。这种传说中的“偏见”,让我们之间的对话,晚来了好几年。不过,也许刚刚好。
  我们约在话剧《大先生》排练场旁边的咖啡店,店里的二楼通常并不对外开放。阳光柔和地照进来,照在青色砖石贴出的墙壁上——她对我一笑,说:“我不是评论家,我最初写评论完全是个偶然。”
  她一直读的是中文系,硕士还是中国当代文学,似乎写评论性质的文章是她学业的一部分。为了准备毕业论文,她通读了一位她很喜欢的女作家的作品,从头到尾读完了,却感觉到了某种“不舒服的压抑”,她开始探究原因,于是,她的第一篇“文学评论”出炉了,然后,就开始源源不断地收到写稿的邀约——但都是请她写“评论”。“我最开始,不过是出于一个‘读者’最直接也最感性的角度,结果……”结果,就被人当成了评论家,长达七年。
  “不过也许,是我当时心里还是希望有一天去创作的,但我又觉得还没准备好,所以就想先去研究一下别人的写作,这也是一时冲动就去写评论的原因。”她这么说。
  2009年,她接受了林兆华导演的邀约,开始写一个关于鲁迅的戏——魔咒持续了三年,无数的阅读,无数的推翻,各种艰难的挣扎和取舍……待剧本成形时,人间已经沧海桑田——这出戏真正公演时,导演都换了人——终究是一位年轻的新锐导演把它搬上舞台的。在深夜,我读完了《大先生》的剧本,我感觉到了久违的激动。
  起初我还提醒自己,注意在写稿的时候不要“剧透”,然而这是一个无效的担心,因为整出戏完全不是我以为的那样,截取了鲁迅某一段或者是大致的人生轨迹,套在一个加工过的剧情的壳子里——不是那样的,如果你愿意,可以将整出戏看成是一个名叫“鲁迅”的人的心灵史,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鲁迅人生里真实存在过的人物,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以及,她虚构出来的人物,他们一起出没于舞台,混乱了时空,跟戏里的“鲁迅”进行一场又一场充满隐喻的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