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把互联网保险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部分纳入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分析框架,获得对互联网保险的理论解释。结合保险行业的演化历史和业务实质,建立互联网保险的创新逻辑。从此逻辑出发,检视目前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推演互联网保险创新的发展阶段,定位当前的发展位置。
本书一方面帮助普通大众和保险业界厘清互联网保险这一新兴领域的业务特点、模式创新和商业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探索互联网保险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互联网保险从业者、投资人和行业监管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行业发展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梳理,共同促进互联网保险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总序“零壹财经”:互联网金融 / VII
序言一 / IX
序言二 / XIII
序言三 / XV
前言 / XIX
第一章 互联网保险概述 / 001
第一节 我国保险行业概况 / 003
1.1 保险行业现状 / 003
1.2 我国保险行业的现有问题 / 013
第二节 互联网保险的概念和起源 / 032
2.1 互联网保险的概念 / 032
2.2 国外互联网保险的起源与发展 / 034
第三节 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 / 039
3.1 传统保险公司触网 / 043
3.2 新型互联网保险公司出现 / 044
3.3 创新类保险服务机构涌现 / 046
第二章 互联网保险的创新逻辑 / 051
第一节 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 / 053
1.1 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 053
1.2 互联网金融的三个特征 / 057
1.3 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几点理论基础 / 061
第二节 保险行业的再思考 / 066
2.1 保险的起源与本质 / 066
2.2 回顾目前保险行业的主要问题 / 067
2.3 互联网能重塑保险行业吗 / 070
第三节 保险服务的再分析 / 075
3.1 保险产品的核心与分类 / 075
3.2 传统保险产品的解构 / 078
3.3 互联网保险实现路径的创新与选择 / 091
第四节 互联网保险创新的三个阶段 / 093
4.1 渠道与需求创新阶段 / 093
4.2 技术与机制创新阶段 / 095
4.3 组织与结构创新阶段 / 097
第三章 互联网保险创新案例 / 101
第一节 需求与渠道创新案例 / 103
1.1 意时保险黑板擦:新型保险需求的搜索者 / 103
1.2 大特保:独辟蹊径的保险特卖平台 / 107
1.3 慧择网:寻求再突破的保险电子商务平台 / 113
1.4 最惠保:由微信巧妙切入车险比价市场 / 117
第二节 技术与机制创新案例 / 121
2.1 新型保险服务机构的技术与机制创新 / 121
2.2 传统互联网保险的技术与机制创新 / 131
第三节 组织与结构创新案例 / 158
3.1 互联网互助保险模式案例分析 / 158
3.2 众安保险——内生组织孵化器 / 167
第四章 互联网保险的创新趋势与商业机会 / 179
第一节 互联网保险的核心任务 / 181
1.1 普及保险教育,提高保险意识 / 181
1.2 深挖用户需求 / 182
1.3 降低保险成本 / 183
1.4 积累和连接保险数据 / 184
1.5 提高运营效率 / 185
第二节 互联网保险的创新要点 / 187
2.1 经营用户黏性的意义 / 187
2.2 长尾需求的价值 / 188
2.3 成本降低的路径 / 188
2.4 数据的获取和利用 / 189
2.5 组织内部的效率提升 / 190
第三节 互联网保险运作体系的规划与建设 / 192
3.1 互联网保险运作体系的规划 / 192
3.2 互联网保险运作的关键因素 / 195
3.3 互联网保险运作的主要创新 / 198
3.4 互联网保险运作体系的建设 / 206
第四节 互联网保险的商业机会 / 209
4.1 互联网保险与新场景 / 209
4.2 互联网保险与O2O模式 / 211
4.3 互联网保险与新兴金融 / 212
4.4 互联网保险的企业后台服务 / 214
4.5 众保与自保的延伸 / 214
4.6 社交保险 / 215
4.7 理赔创新 / 217
第五节 传统保险机构的机遇与挑战 / 219
5.1 传统保险公司转型情况 / 219
5.2 传统保险公司转型机遇 / 223
5.3 传统保险公司面临挑战 / 225
第五章 互联网保险的风险与监管 / 229
第一节 互联网保险的新风险 / 231
1.1 保险欺诈的风险 / 231
1.2 信息安全的风险 / 234
1.3 业务创新的风险 / 234
1.4 新型模式的风险 / 238
1.5 新型法律纠纷的风险 / 239
1.6 新业务带来的服务挑战 / 240
第二节 当前的监管政策 / 241
2.1 互联网保险监管的发展历程 / 241
2.2 当前监管政策内容要点 / 243
2.3 当前监管政策的评价 / 247
第三节 未来监管设想 / 249
3.1 监管技术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 249
3.2 互助保险组织的监管 / 250
3.3 新型法律纠纷解决机制 / 251
3.4 混业监管的必要性 / 252
附录
附录一 国外互联网保险的创新案例 / 257
案例一 Metromile / 257
案例二 Friendsurance(朋友保险) / 262
案例三 Clover Health / 268
附录二 研究合作机构简介 / 271
抗癌公社 / 271
后 记 / 272
奚玉莉 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担任财经记者,现任零壹研究院研究员,专注于互联网金融研究,曾作为主笔撰写《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5》,研究涉及P2P借贷、众筹、互联网保险、互联网银行等多个细分领域。
杨 芮 财经媒体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专注于保险行业研究、关注互联网金融行业变化,曾发布多篇保险行业观察文章,关注保险监管、业界及互联网为保险行业带来的新变革。
李耀东 零壹研究院研究员,专注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研究,曾出版著作《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比特币》等,组织或参与P2P借贷、众筹、互联网保险、消费金融、银行转型等研究课题。
陈 辉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担任海客保险经纪CEO、华海保险业务总监,专注于互联网保险的创新,先后创新研发了多种创新性保险产品,涉及众筹式保险、场景化保险、游戏化保险、社交化保险、运动交互式保险等。
杨才勇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曾长期从事宏观经济研究,现任零壹研究院研究员,专注互联网金融行业研究。
总序
“零壹财经”:互联网金融
莱布尼茨发明的二进制计数法成为计算机程序的运行基础,引领我们进入了互联网世界。莱布尼茨说:“1与0,一切数字的神奇渊源。这是造物的秘密美妙的典范。”
“零壹财经”书系可以定义为“互联网金融 ”系列书籍,发端于互联网金融研究,用互联网思想和互联网金融的基本逻辑搭建内容体系。在我们的计划中,它具备以下基本特点:
第一,在研究和思考问题时,回归到无的状态(0),清零先入之见,用数据、事实描述事物的基本面目;
第二,关注事物的初始状态(1),尽最大努力厘清它的来龙去脉,注重基础,探索前沿;
第三,以互联网金融为主轴线,以开放、自由、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创作、编写和翻译好的内容;
第四,基于主轴线丰富我们的内容( ),在比较有把握的情况下把“其他资产交易”“其他行业”“其他情况”接入到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和思考框架之中;
第五,还有一些关于互联网和金融的思想性书籍和基础书籍;
第六,没有固定体例和口味。
至于“零壹财经”书系的动机和意义——莱布尼茨那句话里的每一个词汇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渊源、造物、秘密、美妙、典范。最小的粒子和最浩瀚的世界,都有无尽的趣味引诱着我们。我们选择的入口很小,但也不太小。
“零壹财经”是一个专注于互联网金融研究的团队。我们希望“零壹财经”的每一本书都淳朴、大方、谦卑、有力量。
零壹财经CEO 柏亮
序言一
一
2015年是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一百周年。100年前,他发表了“引力场方程”的演讲,向人们描述了一个关于物质与时空的对话场景。在大师的眼中,物质和能量,时间与空间,相互穿梭,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幅宏大、绚烂而又奇妙的画面。它启迪人们重新思考时空的奥妙与神奇,思考人与之的相对关系。
100年后的今天,人们的目光再次与大师的心灵交集,聚焦到了“时空”。只不过这次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从一种小众的理论研究发展为一场涉及大众的社会实践。因为,人类社会的所有活动无不是在“时”与“空”的参照系下展开,更因为,“时空”本就是这个世界永恒的“底版”。
今天,当互联网从一个技术的范畴逐步演化为一个社会的范畴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它的本质特征,是实现了一种对时空的“穿越”,继而改变了人类对于时空的认识和利用,更进一步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和关系形态,这就是互联网给我们带来如此巨大影响的根本原因,它深刻,且广泛。
二
互联网无疑将重新定义所有传统行业,但保险则不同。从表面上看,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概念,将从根本上挑战保险赖以生存的大数据法则,以及精算技术。但从根本上看,现代保险制度的两个核心要素:“集合”与“风险”,也都与时空密切相关。所以,当时空被重新定义的时候,无疑也将重新定义保险的根本、基础和环境,因此,保险面临在“新时空”背景下的“再存在”命题。
互联网时代挑战“集合”与“风险”,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可能,二是效率。
传统的集合往往是被动和大类的,这种集合是以牺牲个体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为代价的。因此,要实现“以客户为中心”和“个性化”,除了没想到,更是做不到。退一步讲,即使做了,也可能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即缺乏效率视角的可行性。互联网时代则不然,它给了个体充分表达意思的可能和空间,且是高效的。
人们对风险的传统认识是“信息不对称”,因此,无论是“风险”,还是“专业”,均以信息掌握为基础,而所谓的“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不过是拥有“强势信息地位”而已。互联网,特别是搜索引擎、维基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出现,使信息不对称现象被彻底改变。同时,基于“社会脑”的智力协同,互联网也将改写人们对专业和专家的定义。因此,简单和静态的“风险差价”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三
互联网无疑将重新定义所有传统行业,但保险则不同。互联网本质是“虚”,是一个“虚化”的概念,保险也是一个靠相对“虚”的“射幸”和“承诺”来支撑的行业。但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保险,最终的指向都是实体经济和实际利益。所以,无论是互联网的“虚”,还是保险的“虚”,最终都应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落脚点”。
在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过程中,特别需要一个正确的虚实观。我们知道,保险的最重要基础是最大诚信原则,因为保险的特点是承诺在前,保费在前,履约在后。承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客户的保费却是实实在在的。保险本身就面临着一种虚实的挑战,而这个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无疑将放大这种挑战。这个挑战怎么解决,确实值得认真思考和分析。
互联网的价值和魅力就在于“虚”,因为“虚”能够提高效率,提升体验。但中国古人有一句话叫“虚则不实、不实则不信”。凯文•凯利(Kevin Kelly)也曾经说过,“互联网始于技术,成于信任”。所以,互联网保险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处理好虚实关系。既不能一味讲实而不要虚,更不能虚而忘实。
《韩非子》里有这样一段话:“安危在是非,不在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众寡”。这句话给了今天发展互联网保险的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在发展互联网保险的过程中,问题的关键不在“众寡”,而在“虚实”。因此,发展互联网保险,处理好虚实关系是关键。但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正确的是非观,也包括关于虚实的是与非。
四
今天,我们无法想象100年之后的保险会是怎样,甚至不知道那时候还有没有保险。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人性就一定是这个社会的真谛所在。而纵观历史,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互助”一直是人性中最为闪耀的光芒。为此,我们就有理由相信:“保险”一定会以某种方式存在。
互联网在重新定义时空的同时,也将为保险的“再存在”提供新可能与新思路,但保险人不仅要思考“再存在”,更要思考“为什么存在”。如比价网,无疑给了人们的选择以更大的视野和便捷,但如果忽视了保险的本质和特点,而陷入简单,甚至是粗暴的比价,无疑会将对先进技术的利用引入歧途,结果势必是“俱伤”。因为,我们只想了“选择”,却忘记了“为什么选择”。
荀子说过一句话:“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出现,在给人们和社会带来福祉的同时,如不善加利用,也可能将我们引向反面。就保险而言,这仅仅是问题的表面,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保险是典型的群众事业。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没有信仰是瘸子,信仰没有科学是瞎子。人们对互联网与时空的理解和利用何尝不是如此,离开了信仰,互联网穿越的仅仅是时空;而有了信仰,人类超越的则是自我,其中,不仅有对未来的眺望和憧憬,更有不改的初心和对真善美的坚守!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 王和
序言二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风生水起,第三方支付、众筹、P2P(个人对个人)借贷、虚拟货币等新鲜的概念层出不穷,特别是随着政府“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推出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互联网金融处于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时期。
互联网保险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1~2014年,互联网保险市场经营主体从28家增至85家,保费收入从32亿元增至859亿元,约25.8倍的高速增长,意味着这个行业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也吸引着更多的企业和创业者将注意力转移到互联网保险业务上来。
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不仅共同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2015年更是纷纷收购或成立自己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传统的保险公司同样不甘示弱,或自建平台,或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创新的保险产品和宣传形式层出不穷。2015年11月,由传统保险公司发起成立的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泰康在线正式开业,奏响了传统保险企业向互联网保险领域迈进的凯歌。此外,一些新兴的平台,也为这个市场增添了新鲜的活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在网上自主买保险,信息透明、价格实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手机碎屏险、退货运费险、账户安全险等新鲜的险种,让生活时刻充满安全感;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互联网理财类的保险产品,资金安全、收益稳定等传统的保险行业在互联网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未来互联网保险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市场,现在是抢占滩头的重要历史时期。然而,每一位在这个领域里摸爬滚打的从业人员也十分清楚,我们同样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能够让保险这个黏性不高、主动购买需求不太旺盛的产品,在互联网上得到客户的接受和喜爱,它背后的经营思路、盈利模式、商业逻辑等都还在探索过程中。
我们坚信这是一条充满希望的光明大道,但前行的方向仍需摸索。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认真分析失败的教训,更要理论结合实践,系统地思考和梳理繁荣表象背后的规律和问题。唯有如此,方能更清晰地看到未来的发展路径,更快地前行,更好地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报告和专著在市场上比比皆是,但专注于互联网保险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见。本书从理论到实践,对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同时,结合丰富的创新案例,内容翔实生动,不论是从业人员,还是对互联网保险感兴趣的人们,都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迪。
我们有幸成为互联网保险从萌芽到成长的见证者,我们坚信它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必将成长为一棵参天的大树。期待互联网保险更加美好的明天!
泰康在线财险总经理兼CEO 王道南
序言三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日益成为不断影响和改变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重要活跃力量,保险业界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处在不断的体验和探索之中。和各种体验和探索相对应,社会各界对什么是互联网保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深化。
零壹财经作为国内互联网金融研究的先行者、探索者和践行者,展开了关于互联网保险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非常荣幸第一时间拜读了《互联网保险新模式》,本书从理论高度对互联网保险的实践进行了佐证,解决了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什么是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保险是怎么变化的?互联网保险又将何去何从?
至此,我感觉应该写点什么,以此表达对零壹研究院研究人员的感谢。作为一名互联网保险的践行者,先后研发了“爱情保险”“摇号险”“求宝藏(保障)、送宝藏、埋宝藏、挖宝藏”“跌停险(股票指数波动保险)”“加班险”“跑步险”“堵车险”“出差险”“亚健康险”等,涉及众筹式保险、场景化保险、游戏化保险、社交化保险、运动交互式保险等。在这个实践过程中,自己关于互联网保险的逻辑一直处于一种见明见暗、渐进渐远的状态。本书从发展的角度梳理了互联网保险的演进历程,并以前瞻的思路归纳和概括了互联网保险的逻辑框架及创新趋势。
一、互联网保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保险业界对互联网保险的认识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持续体验和不断尝试探索的过程中,逐步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的体系化认识。这个认识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初体验、再认识、持续深化和形成共识四个发展阶段:Web1.0阶段、Web2.0阶段、移动互联阶段和基于4G(第四代网络技术)技术的多媒体移动互联阶段。
从四个阶段对互联网保险认识的发展脉络来看,互联网保险有别于传统保险,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新的业务模式,就像中投原副总裁谢平先生所说,互联网金融(保险)的发展取决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研究互联网金融(保险)之前,必须研究互联网精神及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精神有别于金融精神,互联网精神就是“开放、共享、去中心化、平等、选择、普惠、民主”。金融业则是精英化、神秘化,通过制造信息不对称,去获取利润。互联网技术发展了数十年,目前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和物联网为主要技术特征日益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互联网思维是在互联网技术对生活和工作影响力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企业对用户、产品、营销和创新,乃至整个价值链和生态系统重新审视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思维不是技术思维,不是营销思维,也不是电商思维,而是以互联网精神作为灵魂的系统性的商业思维,而且不只适用于互联网企业,还适用于所有企业。
综上所述,我可以尝试对互联网保险作一个定义: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和物联网等互联网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根据互联网思维,通过对保险价值链的重新审视和创新升级形成的以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保险发展方式。
二、“互联网 ”与“保险 ”
“互联网 ”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保险 ”是把保险的风险管理、财富管理和社会治理等功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保险为基础设施和管理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 ”与“保险 ”的相互融合,首先是“互联网 ”不断渗到透传统保险行业,并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传统保险企业的组织经营方式,不断催生出新的商业机会和商业模式,甚至是颠覆性、革命性的变革;其次是“保险 ”将借助“互联网 ”为客户创造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体验,并将逐步改良甚至完全重塑传统保险的经营模式,带动“以服务为核心、以保险为工具”的全新商业模式,这将对保险原理和商业模式产生颠覆性、革命性的变革。
三、融合之道
“道”是东方古代乃至现代的重要哲学范畴。道不是概念,名才是概念,自然的别称。它是人对一切的事、物、思维认知的代名词,宇宙、天地中一切已知和未知的规律都是“道”。笼统地讲,道是宇宙、天地一切自然规律的统称。
“道”有三个阶段:第一,一切存在的即为“道”;第二,存在就会有变化为“道”;第三,变化就是消失灭亡也为“道”。三位一体自然永恒。
“互联网 ”与“保险 ”的融合也必将经历“道”的三个阶段,并将处于循环往复中。
第一阶段(2014年以前):互联网保险是存在的,即我们所说的传统保险的互联网化。这个阶段保险还是保险,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此时的融合是保险的销售、承保、理赔、客服等环节的互联网化。
第二阶段(从2015年开始,预计持续到2019年):互联网保险是变化的,除了传统保险的互联网化外,将逐步转变成互联网保险。这个阶段保险是主体,互联网是载体、工具、通道。互联网创新不断突破时间、地域、行业、组织、产品、价格、渠道的各种界限,激发社会消费的各类新兴保险需求,替代传统保险产品服务的提供方式,急速改变传统的保险布局。
第三阶段(预计2020年开始):互联网保险在不断变化中也将消失灭亡,将进入一个“保险 ”的阶段。这个阶段保险是载体、工具、通道,互联网是主体。前两个阶段互联网保险提供的是一种单向的服务,第三个阶段用户服务应该是“需求 产品 服务”为一体,客户关心的不是“钱”,而是“服务”。所以,真正的互联网保险应该是“标准产品(场景化、碎片化、标准化) 服务支持(管家式服务,私人管家、私人律师、私人医生、私人顾问等)=满足用户需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保险绝不仅仅是保险产品的互联网化,也不是互联网化的保险产品,而是对保险商业模式的全面颠覆,是“互联网 ”与“保险 ”的融合之“道”。
互联网保险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其研究既是一个敏感性极强的问题,又是一个对保险公司和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问题。《互联网保险新模式》的出版,是一个大胆而又谨慎的尝试,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且可借鉴的成功模式,并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我们相信本书必将为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乃至整个保险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海客保险总经理、博士 陈辉
前言
自2014年以来互联网保险热度不断增加,被视为互联网金融里的一只潜力股。创立不足两年的众安保险估值高达80亿美元,互联网保险公司正迎来扩容潮。传统保险公司不甘示弱,频发新产品,互联网保险的创业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保监会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共有85家保险公司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比2013年新增26家。2011~2014年,互联网渠道保费规模提升了26倍。
但是,当前的互联网保险仍未突破产品种类单一、同质化严重的痼疾,互联网仍然主要被用作传统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真正面向互联网、基于互联网的保险产品创新尚未形成。
同时,对互联网保险的研究亦处于初期,缺乏全面的行业梳理,这些情况使我们有必要对互联网保险的行业概况、行业逻辑框架、行业创新趋势与商业机会、行业风险与监管等内容进行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对互联网保险的研究达成以下目的:
(1)总结互联网保险行业的现状,分析其优势和不足;
(2)厘清互联网保险的概念,梳理、归纳现有互联网保险产品和特点,对其进行恰当分类;
(3)构建互联网保险创新的逻辑框架;
(4)推演互联网保险创新的发展阶段;
(5)详细汇总、分析国内典型的创新案例;
(6)发掘互联网保险的创新趋势与商业新机会;
(7)探讨互联网保险的风险与监管问题。
希望通过这些研究,一方面帮助普通大众和保险业界厘清互联网保险这一新兴领域的业务特点、模式创新和商业机会,另一方面能够探索互联网保险的未来发展趋势,为互联网保险从业者、投资人和行业监管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行业发展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梳理,共同促进互联网保险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
在全书的撰写过程中,我们共采用了四类研究方法,包括:
(1)理论分析
把互联网保险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部分纳入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分析框架,获得对互联网保险的理论解释。结合保险行业的演化历史和业务实质,建立互联网保险的创新逻辑。从此逻辑出发,研究目前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推演互联网保险创新的发展阶段,定位当前的发展位置。
(2)独立调研访谈
针对新兴业务发展迅猛的传统保险公司、代表性的互联网保险机构、大量涌现的互联网保险创业平台,我们不仅广泛搜集了媒体报道、行业观点等公开资料,而且进行了独立的调研和访谈。调研和访谈对象包括行业从业者、创业者、投资人和学者等。
(3)全面的结构化研究
本书撰写团队力图实现目前市场上最全面、深入的案例解析,对典型创新型产品和机构进行全面描述、分析产品与机构特点、探究创新实质、分析其未来发展。为加深了解,在调研和访谈之外,我们还专门体验了多个平台的创新产品。
与此同时,我们对保险业务的产品需求、产品研发、产品定价、产品销售、产品后续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解,分析互联网可能给保险业务各个环节及完整流程带来的挑战与变革,细化互联网保险的未来发展趋势,发掘商业新机会。
(4)文献翻译与案例研究
我们查阅和翻译了部分国外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案例和相关法律、监管的材料,以期对国外可借鉴的经验进行总结。由于国外保险市场和国内保险市场的巨大差异,互联网保险在国内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本书的案例研究以国内产品和机构为主。
对于互联网保险行业,通过上述理论分析、独立调研访谈、全面的结构化研究、文献翻译与案例研究,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互联网保险将经历渠道与需求、技术与机制、组织与结构等多个创新阶段。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保险行业大部分处于渠道与需求创新初级阶段,但在创新规模上临近爆发点;
(2)在互联网保险渠道与互联网保险技术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跨越这一鸿沟的方式决定着行业的演化路径及保险机构在未来市场中的位置;
(3)对于互联网经济和互联网生活催生的大量互联网保险需求,目前尚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存在大量市场空白;
(4)不断捕捉用户的碎片化需求,及时为其提供新鲜、有趣、灵活、线上化的保险服务,将是互联网保险从渠道创新向需求创新迈进的常态;
(5)在业务前端,借助移动互联网工具,实现高黏度、高传播、强自助的保险产品,可以普及保险意识、扩大保险市场、快速积累数据;
(6)在业务后端,围绕大数据积累、全程线上化、生态化服务、实现数据归集、行业连接、服务整合,是互联网保险机构发展的必由之路;
(7)在面向互联网保险需求进行产品设计和后续服务的过程中,保险机构的组织形态必然发生变化,传统保险机构及时适应这一变化做出组织机构方面的调整,是其真正向互联网保险迈进的基础;
(8)如同其他互联网金融行业,保险行业同样存在去中介化和回归互助的长远趋势;
(9)互联网保险市场空间巨大,存在大量的创新、创业机会,这将成为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的沃土;
(10)互联网保险的监管呈现渐进发展趋势,在行业的不同创新阶段,监管重点将不断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