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路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6485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波兰〕伊娃娜·奇米勒斯卡/著·绘 徐丽红/译
  • 图书编号:9787549573455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编辑推荐

★作者曾两度荣获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优秀童书奖
★创意之作《眼》曾荣获2013年布拉迪斯拉发国际插画双年展“金苹果奖”
★上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孩子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一次伟大的成长。
★无所不在的形状游戏会让上学的路每天都充满惊喜,每一页不同的风景会让成长变得无比欢欣。
★尽管路上满是有趣的风景,也要牢牢记住妈妈的话:过马路要小心!不要东张西望!不要胡思乱想!
 

作者简介

著绘者:
伊娃娜·奇米勒斯卡
(IwonaChmielewska)
波兰插画家。她的作品以新颖的布料拼贴,多样的着色技法,充满想象力、创造力与哲学深度的内容著称。她参与创作的书籍已有三十多本,曾两度获得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优秀童书奖,可谓当前儿童图画书领域极具创新性的艺术家。她的插画风格静美、精巧、睿智,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希望“创造出一些原先不能被定义、可以多维度阐释的图像。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自己的东西。”图画书《眼》《布鲁姆卡日记》已在国内出版,《有麻烦了《会思考的铅笔》等作品由“魔法象”陆续出版。

译者:
徐丽红
翻译家,主要译作有《钟声》《等待铜管乐队》《搭讪》《暴笑》《大长今》《火鸟》《浪漫满屋》《巴黎恋人》《韩国小姐金娜娜》以及诗集多部,其中她与薛舟合译的《单人房》获得第八届韩国文学翻译奖。翻译的图画书有《下雨天》《呼啦啦,画画啦》《有麻烦了》等。

下载地址

部分章节

创意,让生活成为艺术
  柳漾/儿童文学工作者周英/儿童文学博士石诗瑶/儿童文学硕士
  没有一篇导读能道尽一本图画书的秘密,所以,孩子也好,大人也好,多读一遍,总能有新发现。我们在这里开辟一个小小的空间,与您分享我们三人的阅读感受。所谓漫谈,其实事先略有准备,但我们更愿意保留兴之所至时的灵光乍现。而您与孩子共读时的收获,则是我们最为期待的精彩。
  石:读一本书之前,我会格外注意书名。书名是作者为我们掀开的故事一角,让我们提前窥探书中的秘密。有些书名会让人非常好奇,想要马上阅读;有些书名会直接点出这本书的内容或者主题;而有些书名让人忍不住浮想联翩,然后才去与作者的故事碰面。
  和孩子一起阅读的时候,如果遇到有意思的书名,不妨试着先与他们聊一聊。就像这本《上学的路》。对于孩子来说,上学的路是一个不同于课堂、不同于家庭的,充满了游戏的空间。小时候,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身边的事物似乎每天都不一样,短短的一条路都可以走出一段满是草木虫鱼的快乐时光。
  周:这个书名是故事的起点,告诉读者故事是从走出家门开始的。发生在路上的故事,总是让人充满期待。
  柳:看到这个书名,我会有这样的想象:这段路上可能会有《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的兔子洞,或者《狮子、女巫和魔衣橱》里的魔衣橱,是到达另一个世界的路径。但是作者伊娃娜的思路不是这样。
  石:是的。伊娃娜没有用幻想的手法,反而用孩子记流水账的方式,记录了上学的路上发生的日常小事。
  柳:只看文字,确实很平常。但这本书的巧妙之处在于,只有你读完整个故事,细细琢磨之后才会发现,“路”的意象和贯穿全书的脚印图形有着非常巧妙的关系。
  周:这本书和《母鸡萝丝去散步》相似,文字非常简洁,但是和画面结合起来看,就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它不只是对所见所闻的简要记录,还有非常丰富、生动的心理活动。这个孩子一边走在上学的路上,一边在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他所看到的东西,在他头脑中生发出了很多想象。
  石:文字部分有一个让我记忆深刻的地方。在孩子到达学校之后,作者并没有让故事结束,而是又写了回家的路,还有一个很巧妙的设计:“我走另一条路回家。”这既反映了孩子的真实心理,同时也为作品的设计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周:在回家的路上,出现了更多样的风景。街头音乐家的出现,为这本书增添了亮色。伊娃娜让孩子看到的风景是林林总总的,是不同层面的社会景象,既有日常触目可及的公园、家具店、牙科诊所,也有洋溢着浪漫气息的街头音乐家。这些景象,让这本图画书的格局很开阔。
  柳:图画也让文字的格局更加开阔。每一页的画面都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尤其是脚印的创意,这种形状游戏让人忍不住一直赞叹。
  周:伊娃娜在《有麻烦了7一书里也玩了形状游戏。她的创意是超乎想象、别具一格的,把我们日常看惯的情景玩出了不一样的精彩。这种“陌生化”的处理采用了儿童的视角,也是伊娃娜的图画书特别吸引人的地方。脚印是我们很少会去注意的东西,但是作者寥寥数笔,就把大家习以为常的脚印变成了艺术。
  柳:这就是一个高明的儿童文学作家厉害的地方。她不用虚构的事物,而是随手拈来。创作来源于生活,真实且富有创意。
  石:我们刚刚谈到的,是作家对创意的理解。创意的激发点是什么?什么是聪明的、有意思的、高级的创意?赫拉巴尔有一篇短篇小说叫《钻石孔眼》。这个钻石孔眼就像是优秀作家的眼睛,再平凡的东西通过他们的眼睛,都会有丰富的色彩,他们为读者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脚印在普通人的眼里或许就是脚印,可是在伊娃娜的眼中会变成千万个不同的形象。
  周:是的,一提到想象力,我们很容易理解成幻想、空想,好像和真实的生活没有关系。在童书中,当一个有想象力的作家在普通的事物里发现更多可能性时,往往能带给孩子更多启发。比如这部作品里的脚印,《有麻烦了!》里的熨斗印,都能让孩子觉得生活充满了惊喜,只要你善于发现、善于联想,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石:童书离不开想象力,所以我们常常谈到这个话题。有评论家说,想象力有翅膀能飞翔,但是高妙的想象力最后一定要落地。只有落地了才能与读者走得更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乘上作者创造的翅膀,跟他一起飞。而不是他飞走了,我们远远地仰望,并没有真正地与他产生共鸣。
  说到形状游戏,值得赞赏的地方还有伊娃娜对图文关系的理解和对细节的把握。文字的第二句是“美美地吃完早餐,走出家门”。作者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家庭生活图景,我们可以看到她用蓝线条勾勒了餐桌、杯子、窗户、门等等,图中信息的丰富,远远超过文字所提供的。
  柳:从图文关系来看,伊娃娜每一部作品都是非常典型的图画书。
  有些人可以把形状游戏玩得很复杂,比如安东尼·布朗的《形状游戏》,场景绘制得非常真实,细节也很丰富。伊娃娜不一样,她总是用笔寥寥,虽然简单,但是我们一样可以看到很多信息,可以想象出很多画面之外的东西。比如刚刚提到的那个画面,我们可以知道上学的时间、天气的状况,知道她不是一个人在吃早餐,或许一家人刚刚结束一场愉快的交谈。周:伊娃娜的画可以用“四两拨千斤”来形容,她从来不事渲染,不用很多语言和笔墨,就能轻轻松松传达出想要告诉读者的东西。反而,读者要花时间去想象、去琢磨。
  石:是的。不管是已经出版的《有麻烦了7(围绕一个熨斗印玩形状游戏),还是之后将推出的《会思考的铅笔》(围绕铅笔玩形状游戏),伊娃娜都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在这个少少许里有孩子的眼光,画面充满童趣而不张扬。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遇见晨练回来的邻居叔叔”这句话所对应的画面,伊娃娜并没有画一个大汗淋漓的成年人,只画了一只嘴巴上叼着报纸的小狗,身后是一根绳子。这个设计让人非常惊喜。
  周:对于孩子来说,更吸引他的也许不是邻居叔叔,而是和邻居叔叔一起去晨练的小狗。
  柳:这就是留白的艺术。邻居叔叔正在干什么?回来之后会做什么?文字本身给出了想象的空间,同时,伊娃娜对出镜角色的设计也耐人寻味。
  这本书里我喜欢的画面有很多。例如“路过牙科诊所”,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对应的图画很有意思,伊娃娜竟然画了一颗坏掉的牙,或者说是牙齿掉了之后留下的洞。再比如“不要胡思乱想!”的画面,欧美的读者应该很熟悉,一看就知道是《武士与龙》的故事。这里的“胡思乱想”有什么不妥吗?未必。我反而觉得孩子应该拥有“胡思乱想”的权利。
  周:孩子的“胡思乱想”是童真的表现,作者的天马行空其实也有严密的逻辑。
  石:没错,比如脚印的朝向,在去上学的路上和放学回家的路上是刚好相反的。而且,故事的第一页,画面上只有一个脚印,随着故事的展开,由脚印生发出来的想象越来越丰富。当故事进行到中间,“我”踏上回家的路时,画面又重新回到了简简单单的状态,只是脚印的朝向变了。这样的节奏,似乎是音乐里的第二乐章。这个短暂的停顿很精彩,也很重要,我们会随之而停顿,并和作者一起重新出发。我们都能预感到,接下来还有一次奇妙的创意之旅。
  另外,这本书的色彩也是值得赞赏的。几乎每一幅画面的用色都一样,脚印是棕色的,轮廓线是蓝色的,伊娃娜在某些画面中还适当地加了白色。白色的运用很克制,但格外出色。比如报纸、牙齿,特别是仙人掌上的白花,很有美感。
  周:能用简单的食材做出丰富的味道才是大师,历经世事之后才会懂得节制。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画,伊娃娜都表现出节约、克制的创作态度。而越是这样的节制,越能体现出想要表达的内容的“真味”,这是伊娃娜的创作风格,也是作品的美学特征。
  柳:在用色上,英国画家布莱恩·威尔史密斯是绚烂的极致,伊娃娜是节俭的极致。如果画家把什么都画出来了,但是读者无法和他互动,那么读者是很难走进书中的世界的。
  石:作者说过一句话:一本好书就像一位亲切的主人,它热情地迎接读者,用美味的“饭菜”招待他们,而不是自己一味地讲话,装作无所不知。
  柳:这本书让我最震撼的是结尾。最后两幅画面落到“弟弟”身上,加上“他什么时候才能迈出第一步呢?”这句话,整本书一下子变得特别柔软,画面也把这种感觉传达得特别到位。周:伊娃娜的书就像是精巧的艺术品,处处都能看到精心的细节设计,并让人感到游刃有余。最突出的就是最后一个画面,除了全书都出现的脚印之外,这里还有一个小脚印,这意味着弟弟已经开始迈出第一步了。这个第一步,我理解为“伟大的一步”,弟弟的样子很像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的情景,而所有的可能性,也都因此开始。
  石: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所有的第一次都是伟大的,是属于每一个个体的伟大。
  柳:看到这幅画面,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象,当弟弟长大后,和哥哥一样走在上学路上时,会遇见什么?会有怎样的成长?这样的询问触动人心。
  周:读完故事,再回到封面。我觉得脚印出现在这个故事里,顺理成章,是自然而然的存在。而画面里一连串的脚印正好呼应了《上学的路》这个书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上学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这让脚印的意味更为明显。
  石:封面的构图也别有意味。脚印是向前的,就像孩子在沿着成长之路不断前行。

短评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