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心理创伤:不可避免的生活真相
创伤是不可避免的生活真相,这可真是个坏消息。幸好,还有好消息——心理韧性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部分。简单来说,心理韧性就是我们每个人从紧张、恐惧、无助等情绪的重压下恢复常态的能力。心理韧性经常被比作弹簧:如果你拉伸弹簧再放手,弹簧很自然地就缩回了原来的大小和形状;但是如果弹簧被拉伸了太多次,或者拉伸得太长,最后就会失去弹性。
日复一日的生活不应该让我们,特别是年轻人,失去弹性。相反,通过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和不顺,我们可以锻炼甚至提高自己的心理韧性。心理韧性强度大的孩子,更加勇敢。勇敢不是冒险,而是在逐渐成长、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在面对坎坷和矛盾时,仍然满怀热情,用更加开放、更加具有求知欲的态度面对生活。
心理韧性强度大的孩子不会将自己封闭起来,而是以开放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乐于接受玩伴,喜欢分享快乐,同时也知道对错的界线在哪里,知道如何守护自己的私人空间和物品。这样的孩子擅长用符合自己年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人沟通和交流。尤其在面对坎坷和不顺时,心理韧性强度大的孩子潜力无限,令人惊叹,他们能够轻松地处理这些坎坷和不顺。这样的孩子快乐、有活力,连成人都会羡慕。他们面临的唯一挑战就是有可能造成创伤的意外事故。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生活中有哪些情况会让孩子做出剧烈的反应。
创伤可能来自暴力伤害、性骚扰这样的大事故,也可能来自日常“普通”的小事故。其实,交通意外、摔跤、医疗手段或者离婚等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也可能会让孩子想要逃避,失去自信心,甚至产生焦虑和惧怕的情绪。有心理创伤的孩子会暴露诸多问题,有的孩子会有进攻性,有的孩子会有多动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还可能会对不同事物有上瘾的症状。好在不管这些事故有多严重,如果有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悉心照顾,而且父母或者监护人愿意学习必要的知识的话,这些处于危险中的孩子就能得到帮助,不需要因为生活而变得伤痕累累。
父母既要保护自己的孩子,又希望他们通过冒险来培养自信和能力,于是常在两者之间来回徘徊。保护孩子和允许孩子冒险两者之间的平衡确实很难把握,毕竟意外是难免的,一旦发生,就会给孩子心理留下创伤。不管你在家中防护措施做得如何完备,受到好奇心驱使的孩子总会想要探索世界,因此不可避免会受伤。他们可能会摔跤、烫伤、触电、被动物咬伤或者以其他方式因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受到伤害,但这就是孩子学习的方式。我们再担心、再努力保护孩子都没有用,我们不可能将孩子关在完全封闭的圈子里。
我们的孩子时刻处于各种可能造成创伤的情境中。但父母也不用因此感到手足无措。还是有办法能将上述提到的各种“日常”情况的危险程度降到最低,还能将暴力事件、恐怖袭击或者性侵害等自然或人为的大事故的危险程度降到最低。
我们提出了成人可以让孩子“不再受到伤害”,这种说法很荒谬吗?我们不这么认为。请记住,尽管伤痛无法免除,尽管创伤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心理韧性却能使人从中恢复。
本书将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当孩子在濒临崩溃时,你可以使用这些方法帮助他们锻炼心理韧性,重新恢复心理平衡。有了“培养心理韧性的秘诀”,成人不仅可以保护孩子远离创伤,而且还可以提高自己对生活工作压力的忍受能力。这样,孩子就可以真正变得强大,变得更加关心他人、更加快乐、更加有同情心。
报纸杂志的标题里时常出现“创伤”这个字眼。风靡全球的电视节目《奥普拉脱口秀》让亿万观众了解到了创伤会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造成巨大影响。创伤对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心智发育以及行为举止毁灭性的影响也最终得到了公众的重视。
2001年9月11日以来,如何应对灾难的新闻突然之间到处都是。然而没有任何新闻提到创伤的常见原因、防护创伤的方法以及创伤的非药物疗法,反而将重点全都放在了如何诊断创伤以及针对创伤各种症状如何用药之上。“创伤可能是人们最回避、最忽视、最不够重视、最没有正视、最误解、最没有好好治疗的人类苦难。”还好作为养育和保护孩子的人,我们不论是父母、叔伯、婶姨,还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你们能够防止,或者尽可能减轻创伤带来的伤害。
为了尽力将孩子照顾得最好,首先应该认识到创伤的根源是什么,然后进一步了解关于创伤的错误认识和真实情况。这样,你就会理解为什么危险过去之后孩子仍然无法平静。
本书会介绍如何帮助孩子在不感到过分痛苦的状态下留意和克服带来痛苦的感觉体验和感受,书中介绍的方法可以让你了解如何帮助孩子在经历一些无意识的反应和情绪时不再感到恐惧和害怕,让孩子们学会从创伤以及其他不良情绪中恢复过来。书中还介绍了许多生活中的真实例子,让读者了解如何帮助孩子从带来强烈情绪的经历中恢复。读者还可以从中学习辨认创伤的症状,同时掌握一些简单的技巧帮助减轻或预防意外事故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的创伤。这些基本理论能让认真负责的监护人给孩子提供“情绪急救”,但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强烈建议你咨询专家。读完本书,你会明白什么情况下咨询专家是必须的。
儿童创伤的真实案例
通过走进以下5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你会更加理解,创伤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下文中提到的某个场景甚至可能会让你想起自己的孩子!当你了解了这些孩子身处的困境,你就会明白他们行为发生改变的原因。
每次全家要上车的时候,丽萨总是会号啕大哭。
15岁的卡洛斯极其害羞,长期旷课。他说:“我不想再害怕了,我只想一切都正常一点。”
二年级的萨拉每天早上准时到校,但是一到11点总是准时到医务室报到,说自己肚子不舒服,但这个慢性症状找不到任何医学上的解释。
柯蒂斯是一名初中学生,他性格温和,受人欢迎。有一天,柯蒂斯告诉妈妈他总是想打人——打谁都好,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冲动。两周后柯蒂斯开始表现出攻击性,甚至还欺负他的弟弟。
凯文的父母最近有点担心凯文,因为3岁的凯文感到有压力时总是表现得既像有“多动症”又像有“自闭症”。凯文屡次躺在地上,僵直着身体,装作自己快死了,然后再慢慢“复活”,同时喊着:“救命……救命!”
这些孩子的共通点是什么?他们的症状都从何而来?他们的症状会随时间自然消失还是会愈演愈烈?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我们先从爱哭的丽萨开始。丽萨3岁乘坐家里的汽车时,汽车被追尾了,丽萨卡在了座椅上。丽萨和妈妈都没有受伤,汽车也几乎没有损伤,因此整个事故最后的定性是“轻微交通事故”。父母最初并没有把丽萨爱哭的症状与这次事故联系在一起,因为小丽萨在事故发生数周之后才表现出爱哭的症状。事实上,这是事故造成的麻木效应,过了数周,麻木效应
慢慢褪去之后,症状才真正开始出现。事故发生之后,丽萨最初的症状是异常安静且胃口极差。丽萨的胃口恢复以后,她的父母就认为事故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已经消退了,但其实丽萨的症状变成了一靠近家里的汽车就号啕大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