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在大胡子里的鸟窝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7170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发布日期:2025-09-07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曹文轩 主编
  • 图书编号:9787501610570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编辑推荐

  曹文轩凭借多年的文学创作、研究经验和从事语文教育,主编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经历,编选了“大王鸽文库”。本文库坚持立人、传承文化薪火和亲近文学等宗旨,以审美、情感、思想、智慧、教育等多个维度贯穿,体现了曹文轩多年来形成的文学观和阅读观。“大王鸽文库”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中精选出适合孩子阅读的篇目,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文笔优美、可读性强。
  ★这里博采古今中外名篇精华于一处,选编内容丰富。囊括多篇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品,力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中国现当代名人名篇、译文选段,呈现多种适合孩子阅读的题材体裁,让孩子在书海中徜徉。
  ★这里有*严格考究的“工序”和制作艺术品的“手工工匠”精神和追求。我们用孩子*能接受的群文阅读理念,根据不同的主题,把不同体裁的文章纳入统一模块中,以审美、情感、思想、智慧、教育等多个维度贯穿,把不同模块的内容编排成书;邀请优秀的艺术家绘制封面及内文插图,版式设计上推陈出新;采用烫银、UV等工艺,把*精美的艺术品,从选材到编译到装帧出版每一道工序精益求精,呈现出一套值得孩子信赖的优秀阅读读本。
  ★这里有更高远更全面的教育理念,每一个主题和模块,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不同的主体和模块拼在一起,许你一个美好的未来图景。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的阅读中建构完整的人格。         
  让我们跟随曹文轩的脚步,去品悟书香的持久魅力,在文学的圣殿中徜徉,在愉快的阅读中升华。 

目录

★情感丰盈的人生《爱心树》 [美]谢尔.希尔弗斯坦/著 傅惟慈/译《去年的树》 [日]新美南吉/著 朱自强/译《做在大胡子里的鸟窝》[爱沙]拉乌德/著 韦苇/译《熊爸爸回家》 [美]艾尔斯.敏纳立克/著 潘人木/译《小太阳》 子敏/著《只有一个妈妈》 [美]纪.库柏/著
★文学世界中的猫《猫是老虎的先生》鲁迅/著《阳光与月色》 席慕容/著《画猫的男孩》 [日]小泉八云/著 《雨中的猫》 [美]海明威/著 杨仁敬/译《猫的天堂》 [法]左拉/著 郝运 王振孙/译
★永生不息的大自然《假如我能呼风唤雨》 [美]詹姆.米斯/著 《冰的画》 宗璞/著《北京的树》 [日]江口涣/著 陈书玉/译《大自然的文字》 [苏]米.伊林/著
★爱,一个有魔力的字《一个有魔力的字》[俄]维.奥谢耶娃/著 邵焱/译《红艳艳的罂粟花》 [法]奥璐依奇/著 叶君健/译《鞋子的故事》 [法]皮埃尔.格里帕里/著《两只棉手套》 金波/著《山羊兹特拉特》 [美]艾.辛格/著 刘兴安 张镜/译
★绚丽的童话世界《莴苣》 [德]格林兄弟/著 魏以新/译《小拇指》 [法]夏尔.贝洛/著 戴望舒/译《仙鹤哈里发》 [德]威廉.豪夫/著 曹乃云 肖声/译《小裁缝丁姆的故事二则》 [南]勒奥波尔德.苏和杜尔干/著 叶君健/译
★悲悯情怀《给仙人的信》 [意]姜尼.罗里达/著《邻居的狗》 [美]詹姆斯.斯图尔特/著《读给妈妈听的诗》 舒婷/著《感谢饥饿》 王巨成/著《神医》[俄]库普林/著 蓝英年/译
★杂文天下《鹰的遗言》 [意]达.芬奇/著 守慧/译《玫瑰树根》 [智]米斯特拉尔/著 《仓老鼠和老鹰借粮》 汪曾祺/著《第十天的老虎》 [叙利亚]泽卡利亚.泰米尔/著 卜晓明/译《朋友四型》 余光中/著《人类的五个时代》 [美]唐纳.罗森伯格/著
★中国民间故事《狼外婆》 中国民间故事《狗耕田》 中国民间故事《十兄弟》 中国民间故事《“漏”》 中国民间故事

作者简介

  曹文轩   一九五四年一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追随永恒》《甜橙树》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天瓢》以及“大王书”系列、“我的儿子皮卡”系列和“丁丁当当”系列等。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红瓦》《草房子》《根鸟》《细米》《天瓢》《青铜葵花》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被译为英、法、德、日、韩等文字。获国家及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四十余种,其中包括国际安徒生提名奖、中国安徒生奖、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金奖、冰心文学奖大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等奖项。

下载地址

部分章节

  感谢饥饿
  王巨成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饥饿。我尝过真正饥饿的滋味,那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天灾人祸造成的困难时期。饥饿像很有韧性的风,一点点刮起来,逐渐增大,慢慢地将胃的角角落落所存的食物刮走,直至里面空空的,就像一间巨大而空荡荡的屋子,连一星半点的东西都未遗留下来。腰杆儿不由自主地弯下来,似乎那一个巨大的空白之处承受不住头和上肢的重压,因而走路时两腿发虚、打晃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是每天上午接近放学时,这种饥饿的滋味便如期而至。这时我的心思差不多都集中在一点上——期盼铃声响起。我甚至闻到了家里饭菜的香味。放学的铃声总与我作对,故意拖延时间。所以每次经过电铃旁边时,我对电铃又爱又恨。铃声不响,我也没有听课的心思了。看见窗外青青的树叶,真想拽一把下来,填进肚子里。那一天,就在铃声将响的前夕,我忽然闻到同座那里传来一股神奇的味道,这种味道仿佛一下子调动了我肚子里千军万马般饥饿的虫子,它们疯狂地跳动着,像要从肚子里挣脱出来,寻着味儿扑过去。我看见了同座的抽屉里有小半块蛋糕,金黄的,那神奇的味儿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应该是香香甜甜的,我想不看,可我的目光却一次次被它拉过去。在那时候,蛋糕绝对是奢侈品,我长这么大,还从未吃过蛋糕。下课铃终于响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出教室,回家。一下子,教室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向教室四周看看,知道确实没有人了,然后我的手不由自主地慢慢伸向了那块蛋糕。我吞咽着汹涌而来的口水,心里说只尝那么一点点,印证一下对它味道的猜想。手一点点地伸过去,那么艰难,好像经过了一个世纪。在手指终于接近蛋糕时,我的手发抖了,脸上一阵阵地发热。在手指要触到蛋糕的一刹那,我的手像遭到电击似的缩了回来,然后我把手伸进嘴里,咬了咬,有疼的感觉,然后下意识地吮着。我拿了一本书,把那蛋糕盖上。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做。然后我向教室外面走去。到了教室门口,我又回头看了一眼那个地方——一本书下隐藏着小半块蛋糕的地方。这一天的中午,家里的粗茶淡饭,使我感到从来没有过的香甜,直吃得我头上冒汗,吃了一碗又一碗。那一年我只有十岁。这是我第一次抵制诱惑。那时还有一种饥饿。由于家里人口多,粮食少,父母是不允许我们疯玩的,因为疯玩之后势必增加食量。而对我来说,减少饥饿感的办法只有不玩。于是我还有精神的饥饿。看着别人玩,是一种折磨;枯燥地坐在座位上,也是一种折磨。只有去看课本了,那薄薄的两本书早被我翻烂了,往往老师还没有教,我已经会了。小人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进了我的生活。那些小人书(也就是连环画)是我从同学那里借来的,有时为了一本小人书,我可以替别人写作业或扫地。对那些小人书,我常常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那些画面、文字刻在我的脑海里。想不到那些小人书竟是我最初的文学启蒙。我庆幸自己曾拥有的饥饿。物质的饥饿,使我珍惜粗茶淡饭的平常,绝不会为一点点的诱惑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精神的饥饿,使我爱上了读书,进而成为一个能为孩子写作的人。告诉你们,没有饥饿,你就不懂得珍惜。我感谢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