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故事》
本? 纪
五帝本纪**
周本纪第四
秦始皇本纪第六
项羽本纪第七
高祖本纪第八
世? 家
齐太公世家第二
晋世家第九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孔子世家第十七
陈涉世家第十八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列? 传
管晏列传第二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伍子胥列传第六
商君列传第八
苏秦列传第九
张仪列传第十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论语全解》
学而**
共16章,此篇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对孔门“为学”、“孝悌”等基本范畴进行了发挥,引导初学者步入“道德之门”。
为政第二
共24章,此篇主要围绕“为政”、“君子”、“为学”等问题展开讨论。
八佾第三
共26章,此篇主要记录的是孔子论“礼乐”的内容。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孔子极力想恢复西周初年周公旦所创制的礼乐制度。本篇是我们观察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里仁第四
共26章,此篇孔子仍然是围绕着“仁”、“德”和“孝”的主题有所议论。
公冶长第五
共26章,此篇主要记录的是孔子对众弟子以及对当世的著名人物和古人的评论。本篇集中体现了孔子臧否人物的标准和思想。
雍也第六
共30章,此篇主要记述了孔门众弟子的言行,以及孔子对他们的教导。
述而第七
共38章,此篇涉及孔门师徒间的对话并不多,更多记录的是孔子吐露自己为学和为人的心声。此外,孔子的起居形貌也散见本篇之中。
泰伯第八
共21章,此篇主要是孔子对古代圣贤的评赞。
子罕第九
共30章,此篇的主要内容是孔子提倡礼制,勉励弟子们好学不倦,以及记述孔子生平赞同和反对的事情。
乡党第十
共27章,此篇集中记载了孔子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本篇中还记载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侧面,为人们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先进第十一
共26章,此篇主要论述孔子诸弟子的行为志向及孔子对诸弟子的评价。
颜渊第十二
共24章,此篇主要是孔子和弟子们关于“仁”的问题的探讨。
子路第十三
共30章,此篇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等。
宪问第十四
共44章,此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卫灵公第十五
共42章,此篇内容涉及孔子“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季氏第十六
共14章,此篇以箴诫为主,主要记录君子如何以礼治国、择友择乐、修身处世、学诗学礼等。
阳货第十七
共26章,此篇主要记录孔子教育弟子们要讲究仁德,阐发修德治民、以礼乐治国的道理。
微子第十八
共11章,此篇主要记录古今人才、贤士以及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的行为。
子张第十九
共25章,此篇主要记录的是孔子的弟子们对学问、品德的探讨以及弟子对孔子的敬仰与维护。
尧曰第二十
共3章,此篇记载的是古代先贤圣王尧、舜、禹、汤等的言论以及孔子对从政的看法。
《菜根谭的智慧》
处世篇
退即是进 与就是得 8
让名远害 归咎养德 9
天道忌盈 业不求满 10
责毋太严 教毋过高 11
无过是功 无怨即德 12
忧勤勿过 待人勿枯 13
立身要高 处世须让 14
忘怨忘过 念功念恩 15
施而无求 求之无功 16
杀气寒薄 和气福厚 17
多喜养福 去杀远祸 18
藏巧于拙 寓清于浊 19
毋攻短处 化诲顽固 20
亲善防谗 除恶守密 21
富多炎凉 亲多妒忌 22
阴恶祸深 阳善功小 23
警世救人 功德无量 24
趋炎附势 人情之常 25
一念一行 都宜慎重 26
春风育物 朔雪杀生 27
诚和气节 陶冶暴恶 28
庸德庸行 和平之基 29
金须百炼 矢不轻发 30
忘恩报怨 刻薄之尤 31
谗言自明 媚阿侵肌 32
处世要道 不即不离 33
过俭则吝 过让则卑 34
喜忧安危 勿介于心 35
量宽福厚 器小禄薄 36
勿逞己长 勿恃所有 37
谨言慎行 君子之道 38
云去月现 尘拂镜明 39
善根暗长 恶损潜消 40
学贵有恒 道在悟真 41
修持篇
良药苦口 忠言逆耳 42
净从秽生 明从暗出 43
原其初心 观其末路 44
卑知高危 晦晓明霭 45
放得心下 入圣超凡 46
超越天地 不求名利 47
吉人安详 恶人杀气 48
中和为福 偏激为灾 49
保已成业 防未来非 50
君子德行 其道中庸 51
穷当益工 勿失风雅 52
却私扶公 修身种德 53
震聋启聩 保持清醒 54
辨别是非 认识大体 55
暗室磨炼 临深履薄 56
分清功过 勿显恩仇 57
以德御才 德才兼备 58
功名一时 气节千载 59
自然造化 智巧不及 60
真诚为人 圆转涉世 61
情急招损 严厉生恨 62
回归自然 述古畅怀 63
勿昧所有 勿自夸耀 64
自薄而厚 先严后宽 65
超然事外 明晓利害 66
忙里偷闲 闹中取静 67
富知贫痛 少念老哀 68
藏才隐智 任重致远 69
冷静观人 理智处世 70
恶不即就 善不即亲 71
刻失人和 滥招恶友 72
居官有度 居乡易交 73
逆境比下 怠荒思上 74
得休便休 了时无了 75
知足则仙 善用则生 76
退步宽平 清淡悠久 77
处进思退 著手图放 78
躁极则昏 静极则明 79
安乐寻常 事无** 80
见微知著 守正待时 81
了心悟性 俗即是僧 82
以我转物 逍遥自在 83
落叶蕴芽 生机含杀 84
顺逆一视 欣戚两忘 85
把握本质 卷舒自在 86
贪眼前利 忽潜在危 87
适可而止 持盈保泰 88
沤生大海 影灭长空 89
养身篇
弄权一时 凄凉万古 90
淡中知味 常里识英 91
静中观心 真妄毕见 92
淡泊明志 肥甘丧节 93
动静合宜 道之真体 94
志在林泉 胸怀廊庙 95
正气天地 清名乾坤 96
伏魔自心 驭横平气 97
欲路勿染 理路勿退 98
念头勿浓 勿陷枯寂 99
君子无祸 勿罪冥冥 100
相观对治 方便法门 101
拔去名根 融去客气 102
心地光明 念勿暗昧 103
勿羡贵显 勿虑饥饿 104
病未足羞 无病吾忧 105
品质修养 切忌偏颇 106
舍己毋疑 施恩不报 107
恣势弄权 自取灭亡 108
文无奇巧 人宜本然 109
忠恕待人 养德远害 110
有识有力 私魔无踪 111
量弘识高 功德日进 112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113
心体之念 天体所现 114
浑然和气 居身珍宝 115
疾病易医 魔障难除 116
行戒高绝 性忌褊急 117
不忧患难 不畏权豪 118
静中真境 淡中本然 119
消些幻业 增长道心 120
出世涉世 了心尽心 121
云中世界 静里乾坤 122
象由心生 象随心灭 123
梦幻空华 真如之月 124
烦恼由我 嗜好自心 125
世态变化 万事达观 126
流水落花 身心常静 127
心地平静 青山绿水 128
处世忘世 超物乐天 129
彻见真性 自达圣境 130
欲望尊卑 贪争无二 131
人我一视 动静两忘 132
山居清洒 入都俗气 133
祸福苦乐 一念之差 134
机息心清 月到风来 135
万钟一发 存乎一心 136
以我转物 物勿役我 137
就身了身 以物付物 138
处处真境 物物真机 139
风迹月影 过而不留 140
读心中文 听本真曲 141
闲适篇
心虚明理 心实却欲 142
道德学问 随事警惕 143
浓夭淡久 大器晚成 144
不以神用 何以得趣 145
野趣丰处 诗兴自涌 146
雪夜读书 登高心旷 147
猛气化冰 无事为福 148
心植善根 根固叶荣 149
厚德积福 逸心补劳 150
言者无行 谈者不真 151
世间广狭 皆由自造 152
会个中趣 破眼前机 153
万象皆幻 达人须达 154
广狭长短 由于心念 155
修养定静 临变不乱 156
除去恼热 身心安乐 157
超越喧寂 悠然自适 158
浓处味短 淡中趣长 159
卧云弄月 绝俗超尘 160
始计** 6
作战第二 11
谋攻第三 15
军形第四 21
兵势第五 26
虚实第六 32
军争第七 39
九变第八 44
行军第九 50
地形第十 56
九地第十一 61
火攻第十二 69
用间第十三 73
**计·瞒天过海 78
第二计·围魏救赵 80
第三计·借刀杀人 83
第四计·以逸待劳 87
第五计·趁火打劫 89
第六计·声东击西 92
第七计·无中生有 94
第八计·暗度陈仓 97
第九计·隔岸观火 99
第十计·笑里藏刀 102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106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110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112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115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118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122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125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128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131
第二十计·浑水摸鱼 135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139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142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144
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 148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152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156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159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162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164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167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171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174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178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182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185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190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俗不《及雅 淡反胜浓 161
身放闲处 心在静中 162
不希荣达 不畏权势 163
圣境之下 调心养神 164
繁华之春 不若秋实 165
欲心邪念 虚心正念 166
富者多忧 贵者多险 167
乾坤自在 物我两忘 168
生死成败 一任自然 169
猛兽易服 人心难制 170
人生无常 盛衰何恃 171
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 172
苦海茫茫 回头是岸 173
冷眼视事 如汤消雪 174
心月开朗 水月无碍 175
毁誉褒贬 一任世情 176
真得天然 造作减味 177
心境恬淡 绝虑忘忧 178
真不离幻 雅不离俗 179
布茅蔬淡 颐养天和 180
断绝思虑 一真自得 181
任其自然 万事安乐 182
思及生死 万念灰冷 183
雌雄妍丑 俄而何在 184
自然真趣 闲静可得 185
人我合一 去留鸟伴 186
观物有得 勿徒留连 187
陷于不义 生不若死 188
茫茫世间 矛盾之窟 189
世间皆乐 苦自心生 190
口耳嗜欲 但求真趣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