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创业热潮的兴起,激起个人和机构的投资热情。人们也开始逐步关注隐藏在互联网创业公司背后的**人助推手——互联网创业孵化器。然而如何定义孵化器?孵化器的真实运行模式又是怎样的?事实上,孵化器在初创公司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为有创意的创业团队提供**笔资金和办公场地。同时,优秀的导师资源为刚起步的创业团队提供老辣独到的策略支持。通常经过长达三个月的孵化期,几个人的团队将得以孵化成能够进入世人眼帘的成熟企业。
梅晨斐:小村资本旗下STORIES孵化器联合创始人。从事早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产品孵化和投资。拥有技术背景,留学法国,曾任职法国电信、中兴通信。对互联网创业孵化充满兴趣,后进入InnoSpace孵化器。
如何在国内做好互联网孵化器
如何在国内做好互联网孵化器,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
要在国内做好孵化器,在具体的规划和实施上,一定和硅谷模式有差异,而且还不小。国内对于创业的理解、地域分布、天使投资人、投资机构的成熟度,以及国内整体的个人基础保障,与硅谷都有巨大的差异。GuruDigger项目的创始人蔡金曾说过:“不要看美国硅谷,在国内要做成创业项目,难度可能比美国更大。”某种程度上,我同意这种观点。
而做一个孵化器,和做好一个孵化器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把孵化器当成正式的创业项目,才可能真正做好。且需要两个前提:
● 合理的公司结构(决定了激励机制);
● 优秀的运营团队(决定了产品,即服务的质量)。
在国内要做好一个早期的互联网创业孵化器,对于所有正在参与此事的人来说,都是一个类似于创业项目的新命题。我不相信有人能够给出明确的发展路线和答案。我们都在探索之中,我们清楚要去的方向,可能看不清远方的路,但仍要走好眼前的每一步。
如何才能找到一种适合国内孵化器运营和成长的模式?
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国内和国外成功孵化器和投资公司的各类名词: YC、500 Startups、A16Z、创新工场、天使湾等。每个孵化器的创始人背景、运营模式、针对领域、投资方式都不尽相同。第一,我们不喜欢Copy to China(复制到中国)。第二,如果不理解这件事情的核心,Copy to China也无助于做好一个孵化器。
所有现在知名的孵化器,在财务上的表现也许平淡无奇,但大都拥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都活着。支撑每个孵化器正常运营的核心优势都不同,让我们抽丝剥茧,看看每个孵化器最核心的优势(见表3—1)。
表3-1 各孵化器的核心优势对比
孵化器 |
优势 |
Maayan Ventures |
以色列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针对不同领域孵化器和投资基金的子品牌策略 |
Idealabs |
给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避免激进的投资策略,注意分散风险,不要急于上市 |
Plug and Play |
模块化的孵化计划,与其他国家及大公司的合作 |
YC |
导师驱动的核心,珍贵的导师交流时间 |
天使湾、创新工场 |
都由早期的孵化器转型成天使投资基金 |
这其中,又有哪些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 政府支持:国内政府部门的引导基金,创业基金会的天使基金和接力基金。
● 子品牌策略:不同的孵化器品牌针对不同的领域,背后跟随一支对应的投资基金。
● 导师驱动:YC的导师驱动其实是一种结果。在国内运营孵化器,直接采取这种导师驱动的一步登天的方式往往都不会成功。一种可行的三步替代方案是: 场地驱动、孵化计划驱动、导师驱动。
● 投资基金:如果只运营孵化基金,一定要降低内部收益率。其他一般的孵化基金,背后一定会跟随一支天使基金,或者更大规模的VC基金。孵化基金的金额少、占股低、风险大、周期短,一般很难做到与一般的VC基金一样的投资回报率。但是,孵化基金能够提供的,是给后一轮VC基金的优先投资权。
● 大公司合作:合作孵化计划,帮助这些公司进行外部的创新孵化。孵化团队: 重视孵化服务团队,设置合理的内部架构。也是马云说的话:“员工第一,客户第二,股东第三。”
如果把以上杂乱的内容作排列和整理,就能得到我真正想说的内容:
孵化(如何运营?):从场地服务逐渐转型为孵化服务、导师驱动型的服务。重视孵化服务团队,设置合理的内部架构,保持良好的投资人关系。以场地、孵化计划、导师为核心,运营好孵化器,服务好团队,孵化出好项目。
投资(如何盈利?):设立孵化基金,但是必须降低投资回报率。孵化基金对内的目的是,获取一定的盈利,补贴孵化器的运营支出。孵化基金对外的目的是,提前锁定优秀项目,获取优先投资权,提供给合作VC。
扩张(如何复制?):设立不同领域的独立孵化器和投资基金。同时,考虑与大公司的合作孵化计划。
最后,假设我们摸清了孵化器的运营和成长模式,该如何分阶段达到目标。
运营孵化器,就像自己做创业项目。你了解一个远处的方向,每个阶段的目标需要随时调整,更重要的是认真做好现在的每一件事情。所有的事情,肯定都不是事先完美规划好的。但是在整个运营过程中,你会逐渐发现,每过一个阶段,你就可以慢慢把项目带入下一个阶段。核心团队必须有自我更正和自我变革的能力,保护好自己。
本文选自蓝狮子图书《如何定义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