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场景 营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新秩序
1.1 营销大变局:“互联网 ”时代,传统营销模式的重构与转型
1.1.1 “互联网 ”时代,传统营销模式的迭变 003
1.1.2 大数据营销:大数据精准营销的八大价值 006
1.1.3 社群营销:社群粉丝效应下的营销裂变 011
1.1.4 场景营销:碎片化场景时代的营销新思维 015
1.2 场景时代的来临:重构商业、生活与消费的连接
1.2.1 互联网发展路径:流量时代、数据时代、场景时代 019
1.2.2 告别流量迎接场景:已经到来的场景时代 022
1.2.3 重新定义“场景”:对场景商业的八个认知维度 024
1.2.4 生活场景下的商业体系与营销系统 028
1.3 场景革命:场景如何改变我们的商业、工作与生活?
1.3.1 场景娱乐:全时段不间断娱乐模式,沉浸式体验 035
1.3.2 场景信誉:互联网场景下的信誉体系 039
1.3.3 场景安全:物联网时代的场景安全体系 041
1.3.4 场景新媒体:人人自媒体时代的场景传播 043
1.3.5 世界网络银行:一个连通未来财富命运的场景聚合 045
1.4 场景营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新思维
1.4.1 场景营销的内涵:新时代的营销法则 051
1.4.2 场景营销的特征:即时、即刻、洞悉 052
1.4.3 移动互联网赋予场景营销的两大条件 053
第2章
场景营销的本质:实现营销与需求的无缝连接
2.1 新一轮营销战役:解决用户需求痛点,开启场景营销新革命
2.1.1 传统“大喇叭”广告模式之死 059
2.1.2 场景营销的优势:精准营销 定制化服务 060
2.1.3 场景营销之战:连接、数据、场景 062
2.1.4 用户争夺战争:打破媒介束缚,创造消费者欲望 064
2.2 场景与消费者决策:颠覆传统的消费者行为决策路径
2.2.1 从“消费介入―决策”模型看场景化营销 067
2.2.2 情境消费:抓住需求痛点,改变消费者行为决策 069
2.2.3 移动场景:构建场景,实现营销到购买的转化 070
2.2.4 即时连接:实现用户、产品与服务的无缝连接 073
2.3 场景营销的本质:“体验 连接 社群”的三维解读
2.3.1 场景营销三要素:体验、连接、社群 075
2.3.2 场景体验:引发消费者情感共鸣 077
2.3.3 场景连接:多元化场景下的跨界融合 078
2.3.4 场景社群:App场景实现社群价值最大化 078
2.3.5 广告家:场景营销在移动时代的“进化” 082
第3章
场景商业时代,企业如何构建场景营销模式?
3.1 场景构建:抢占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制高点
3.1.1 未来商业的竞争是场景营销之争 091
3.1.2 场景争夺:主战场从入口转向场景 094
3.1.3 场景构建:场景模式落地的三个关键点 096
3.1.4 场景App:构建App场景的三个原则 098
3.2 场景挖掘:在场景中寻找痛点,满足消费者的场景需求
3.2.1 “微信红包”的背后:场景挖掘与延伸 101
3.2.2 定位挖掘:注重场景与产品的连接性 102
3.2.3 时机挖掘:利用现有场景实现产品价值 103
3.2.4 需求挖掘:营销即生活,生活即场景 105
3.3 场景创造:让消费者在场景中产生强烈的参与感
3.3.1 从缺席到在场:与消费者建立场景互动 107
3.3.2 听觉在场:营造身临其境的场景体验 108
3.3.3 视觉在场:营销真实的现实场景环境 109
3.3.4 身体在场:实现与消费者的亲密接触 110
3.3.5 观念在场:以消费者为主体的观念互动 110
3.4 场景营销的三个维度:如何吸引消费者购买?
3.4.1 时间维度:碎片化时代的“聚”营销 113
3.4.2 空间维度:移动连接场景,打破空间限制 115
3.4.3 关系维度:以社交关系切入互动场景 116
3.4.4 移动场景的构建法则:在特定时间、地点提供需求服务 117
3.5 社交场景:基于社交平台下的场景营销法则
3.5.1 可口可乐:个性化定制下的多平台联动 121
3.5.2 特斯拉:强连接力品牌下的新生态 123
3.5.3 社交场景营销的内核:场景 关系 内容 互动 124
3.6 谷粒多:借助《奇葩说》构建“花式扛饿舞台”营销场景
3.6.1 打造专属场景,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 127
3.6.2 凸显“扛饿”卖点,构建立体化营销平台 129
3.6.3 借助《奇葩说》红人辩手能量,推出场景式广告 130
第4章
LBS场景营销:基于实时定位的场景营销模式
4.1 LBS营销的商业价值:如何演绎“定位”营销?
4.1.1 终端顾客价值:为消费者创造全新的场景体验 135
4.1.2 企业商家价值:为消费者提供精准化的营销服务 136
4.1.3 资源共享与互换:从签到应用看LBS的核心本质 140
4.1.4 微信PK微博:找寻商业价值与盈利增长点 144
4.2 LBS场景营销模式:智能化、个性化与场景化
4.2.1 LBS场景营销:智能化 个性化 场景化 149
4.2.2 LBS场景营销模式的三大应用领域 152
4.2.3 位置开放:本地生活服务的精准营销之路 155
4.3 二维码营销:智能手机时代的营销模式创新
4.3.1 二维码的十八种商业化场景应用 157
4.3.2 二维码在企业中的五种场景应用 166
4.3.3 实体店如何借助二维码进行场景营销? 170
第5章
O2O场景营销:碎片化场景下的新型商业模式
5.1 场景O2O实战:线上虚拟场景与线下消费场景的连接
5.1.1 从摇红包到摇礼券:O2O营销场景的构建 175
5.1.2 场景营销在O2O模式中的两大优势 177
5.1.3 引爆O2O场景:产品思维与营销工具的深度结合 178
5.1.4 尚品宅配:未来家居O2O的场景应用模式 180
5.2 LBS O2O:如何将定位消费场景与O2O有效结合?
5.2.1 “LBS O2O”场景模式:消费半径上的精准营销 185
5.2.2 “LBS O2O”场景模式的四家典型代表企业 186
5.2.3 “LBS O2O”模式的下一个突破点:强化社交功能 191
5.2.4 “地图 支付”场景模式:将场景嵌入O2O商业模式 193
5.3 案例解析:如何在场景营销模式下玩转O2O?
5.3.1 微车:车联网时代,微车O2O模式的制胜秘诀 199
5.3.2 世茂股份:构建O2O场景模式,打破传统O2O逻辑 204
第6章
O2M营销:打造以消费体验为中心的全场景购物模式
6.1 场景 渠道: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渠道场景模式
6.1.1 场景与渠道的概念划分 213
6.1.2 如何打造基于渠道构建的O2M场景? 214
6.1.3 如何打造脱离渠道的独立场景? 216
6.1.4 “场景 渠道”模式对O2M的战略意义 218
6.2 O2M场景实践:“线上流量 线下场景”的相互转化与融合
6.2.1 Online:将线上流量转移到移动端 221
6.2.2 Offline:整合线下资源,打造新的购物场景 225
第7章
“互联网 零售”时代,实体零售店的场景化营销变革
7.1 立体化构建场景体验,多维思考实体零售转型
7.1.1 体验为王:痛点痒点的滚动迭代 235
7.1.2 行走在场景:消费过程的分离 236
7.1.3 立体化匹配:多维共融共通 238
7.1.4 消费者中心化:大数据与社群 238
7.1.5 美国实体零售品牌的场景营销 240
7.2 智慧店铺与购物场景:实现与消费者即时高效的个性化互动
7.2.1 智慧店铺的完美购物场景 245
7.2.2 虚实空间的实时交互主体 246
7.2.3 店外线上引流 店内体验交互 247
7.2.4 商品信息第三方传播 249
7.2.5 朝阳大悦城 百度:延伸线下消费场景 250
7.3 营造顾客体验的卖场设计战略
7.3.1 卖场环境氛围的体验设计 255
7.3.2 产品组合的体验设计 257
7.3.3 产品本身的体验设计 260
实操案例分享:解密世界网络银行 ·商城的场景聚合 263
1.1.3 社群营销:社群粉丝效应下的营销裂变
人类的生存发展以社群为基础,从原始时代开始,人类就以部落为生存单位。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类只有聚集在一起,才能积聚力量,获得食物,战胜自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好的社群依然能够发挥积极影响,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使人获得安全感。但在当今社会,这种值得信任的社群却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一般而言,人们活动最为频繁的社群就是家庭和公司。在与家庭成员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有时会涉及经济利益,而与公司社群成员联系时,更无法避免利益纠纷。只有一部分人生活在相互信任的家庭和公司中,与社群成员的交流沟通也是以相互信任为基础,并且能从家庭和公司中获得内心的安宁、精神的愉悦。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人们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自由选择想要加入的社群。这就意味着,他们所加入的社群是经过他们认可的,社群的性质、特点,他们在加入之前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因而就会信任所加入的社群,获得安全感和愉悦感。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其著作《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到,外界环境很容易影响社群的选择。由于社群成员期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因此一旦有来自外界的关注,他们一定会受其影响,并且社群具有判断力低下、缺乏理性、容易轻信等特点,致使他们会轻易相信外界的所有暗示,做出非理性决定。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进入社群之后,会丧失个人判断,转向集体无意识。
社群是将具有相同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的人聚集起来的部落,社群中的成员对外会呈现共同的特征,有着相同的消费习惯。例如,穿阿玛尼、范思哲的人不会跟穿李宁、安踏的人组成一个社群,开玛莎拉蒂、阿斯顿·马丁的人也不会跟开吉利的人组成一个社群,而出入高档餐厅的人也不会与经常光顾路边摊的人组成一个社群。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敏感度降低,转而关注产品所带来的体验以及口碑、文化、魅力人格等情感因素。优质的产品能促进企业与消费者的联系,加强他们彼此的信任;同时,企业也更愿意和一群有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的消费者交流互动,从而形成品牌效应。
社群精神是凝固社群成员关系的重要因素,它能够激发成员的创造力和活力,挖掘出成员的潜力,对社群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这种社群精神常常出现在高凝聚力的社群组织中,其成员会对社群产生极大的依赖性和黏
着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被打破,人们可以更方便地交流信息,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可以聚集在一起,组成社群。
2009年,美国互联网营销专家查克·布莱默(Chuck Brymer)在其著作《互联网营销的本质—点亮社群》一书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消费行为等都将发生变化,尤其是商业模式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移动互联时代,企业需要找到消费者的兴奋点以及消费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从而实现品牌效应。
2014年2月22日,酣客公社成立。作为一个白酒粉丝社群,它成功地吸引了以马云为首的一批中年企业家粉丝。最关键的是它没有进行任何商业包装和媒体传播,仅用时115天就在全国各地成立了35个分社,拥有成员3000人。
酣客公社以研讨酒文化和粉丝经济为主题,将喜爱白酒的粉丝聚集到一起,并以点带面,向外延伸,形成广大的覆盖范围。在酣客公社中,信息和品牌可以低成本实现跨界传播,并且速度很快。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商业格局被打破,市场重塑新的商业模式;市场竞争由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通过移动互联网,企业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并实现良好的交流互动,从而发挥社群效应。
在传统工业时代,产品是企业竞争的主要因素,而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社群价值逐渐取代产品的价值,并产生了重大影响。社群成员的需求可以直接反馈给企业,而不需要通过任何中介。
小米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就是“为发烧而生”的设计理念吸引了一大批粉丝,从而形成一个社群。这个社群中的成员对手机有着共同的需求,他们希望使用质量较好、性价比较高的手机。而对于小米来说,它不需要去调查每一位用户的需求,只需了解小米社群中用户的需求即可,这些用户就是它的潜在
客户。
以电影行业的《归来》和《小时代》为例。奥斯卡导演斯皮尔伯格看了《归来》后,十分感动,并且它的口碑也很好,但是票房仅有2亿。与之相比,《小时代》的观众评价极低,但票房却高达7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归来》的时代背景已与当下90后00后生活的时代不同,因此也就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而《小时代》则恰好与他们的消费观念相吻合。
此外,《小时代》是郭敬明小说的翻拍,他的粉丝势必会为电影版《小时代》的票房做出贡献。这也说明,并不是拍摄技术好、内容优质的电影票房就一定高,票房最终由粉丝社群决定。
既然社群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应如何构建自己的社群?克莱·舍基在《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一书中提出,企业要构建社群需要具备目标、工具、行动三大因素,三者缺一不可(图1-3)。
★共同的目标:它能够将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个体聚集起来,形成社群。
★高效率的协同工具:它能提高社群成员的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
★协调统一的行动:它能够维持社群稳定,并实现社群成员的共同目标。
逻辑思维在进行“失控”式发展时,将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粉丝聚集起来,形成社群,从而提升社群的品牌性和知名度,并吸引更多粉丝加入,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将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化、细微化,有助于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使产品以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以此形成用户黏性和忠诚度。
虽然社群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兴趣爱好,但他们每个人还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应精确划分社群成员,满足每一个社群成员的需求,最终实现产品营销渠道的转变。所以,消费者获得的产品和服务可能是免费的,也可能是参加活动赠送的,但产品所带来的愉悦感并没有发生变化。
因此,在移动互联时代,谁能够抓住时代特征,发挥社群价值,谁就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