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17考研政治强化冲刺800题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5633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研究委员会
  • 图书编号:9787510098116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目录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专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
真题再现
强化特训
考前冲刺
专题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真题再现
强化特训
考前冲刺
专题3 科学社会主义
真题再现
强化特训
考前冲刺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专题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真题再现
强化特训
考前冲刺
专题2 毛泽东思想
真题再现
强化特训
考前冲刺
专题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真题再现
强化特训
考前冲刺

第三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专题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真题再现
强化特训
考前冲刺
专题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真题再现
强化特训
考前冲刺
专题3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真题再现
强化特训
考前冲刺

第四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专题1 思想道德修养
真题再现
强化特训
考前冲刺
专题2 社会主义法律基础
真题再现
强化特训
考前冲刺

第五部分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真题再现
强化特训
考前冲刺(288)

下载地址

部分章节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1~2016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题型、题量与所占分值分布表





2011~2016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核心考点分布表







专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单项选择题

1.(2016年第1题)《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2.(2016年第2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用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 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

A.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

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3.(2015年第1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A.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B.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4.(2015年第2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2014年第1题)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有个年轻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6.(2013年第1题)有一副对联,上联“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A.运动的衡量尺度 B.运动的内在原因

C.运动的普遍状态 D.运动的存在方式

7.(2013年第2题)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他没养过羊,怎么认得羊草呢?但脑子一转办法就来了,他把羊都赶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

A.主观联系 B.必然联系

C.因果联系 D.本质联系

8.(2012年第1题)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作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9.(2012年第2题)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10.(2011年第1题)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单就这一点来说,越长越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11.(2011年第2题)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二、多项选择题

1.(2016年第17题)显微摄影是一门使用照相机拍摄显微镜下一般用肉眼无法看清的标本的技术。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细沙,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有的晶莹剔透像宝石,有的金黄酥脆像饼干。即使是司空见惯的柴米油盐,在显微镜下也会展现神奇而充满魅力的另一面。显微镜下的“一沙一世界”表明

A.任何事物都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

B.事物的本质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改变

C.人们可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日益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D.人们能够通过对个别事物的认识而达到对世界整体的把握

2.(2016年第18题)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诗蕴涵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下列诗句中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B.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C.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D.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2015年第17题)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土壤的生成过程说明

A.事物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B.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

D.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线性上升的态势

4.(2015年第18题)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要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就要

A.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B.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

C.精确把握事物的度

D.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5.(2015年第19题)马克思主义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中理解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认为

A.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

B.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C.杰出人物能够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D.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形成和发挥与其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密不可分

6.(2014年第17题)长江的年龄到底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 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A.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B.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C.时间和空间是标志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7.(2014年第18题)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又多了一个星星,人死了就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了。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对我们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的启示有

A.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

B.杰出个人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

C.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

D.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8.(2013年第18题)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9.(2012年第17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10.(2012年第18题)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