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宠辱不惊、稳住心气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有的为了追求梦想,追逐名利,竟然落得患得患失、疲于奔命的下场。此刻最需要的是锻炼心智、调整身心,拥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心境,这样才可荡涤世俗的一切烦恼,才能让心沉静下来,获得物我两忘的超脱情怀。
宠辱不惊是年轻人做人的智慧。人生在世,生活中有褒有贬,有誉有毁,有荣有辱,这是人生的寻常际遇,无足为奇。古人有云:君子坦荡荡。为君子者,不妨宠亦坦然,辱亦坦然,豁达大度,一笑置之。得人信宠时不轻狂,受人侮辱时忌激愤。做人稳得住心气,沉住气才能成大器。
古往今来万千事实证明,凡有所成就者无不具有“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种极为宝贵的品格。
魏晋人物陶渊明之所以被誉为豁达风流之士,就在于其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正因如此,他才可以用平和宁静的心态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洒脱飘逸的诗篇。这正可谓真正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而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的是唐朝武则天皇帝。这个曾经叱诧风云,创造历史,并最终站在历史至高点的女人,甘愿死后立一块无字碑。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虽一字不着,却尽得风流。这正是另一种豁达,另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还有那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先生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种达观的态度也值得后人敬佩。
“宠”和“辱”关系人格和尊严,也表现了个人良好的自控能力,它是衡量年轻人能否沉住气的标尺。
相传古代,有一个叫百忍的僧人名声极佳。寺院附近有个女孩未婚而生产,女孩的父亲追问她新生儿的父亲是谁,女孩无奈,说是百忍。人们震惊了,狠狠地斥责了百忍,并把孩子送到了寺院。百忍轻轻一笑收下了孩子。许多年后,女孩良心发现,告诉父亲那个小孩的父亲是另一位青年。大家这才知道错怪了百忍,去寺院向百忍道歉并接回孩子,百忍还是粲然
一笑。
百忍不愧于他的僧号,对于误解和赞扬都以一笑对之,这种坦然和宠辱不惊的气度是每个进入社会的年轻人都应该学习的。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如果能够面对高低起落,时刻保持沉稳平和的心态,那他必然能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能够稳住心气,是做人有深度的基本表现,也是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备的一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