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养成优秀男孩108招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1332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陶红亮
  • 图书编号:9787555236900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编辑推荐

不吼不叫,走进男孩的内心。
没有教不好的男孩,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精彩同类作品推荐:
《不娇不惯养成聪明女孩108招》

 

作者简介

      陶红亮,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先后从事教育、出版行业多年,曾供职某著名教育出版集团,任高级策划。长期关注国内外教育,对家庭教育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深入研究,倡导“平等教育”的教育理念。                                                                                 

      已出版家庭教育、青少年教育、早期教育著作多部,《如何对待受挫折的孩子》创下10万册销量,受聘各学校讲课。

      其主要作品:《妈妈的早教决定孩子的人生》《做老师眼中的好父母》《让孩子赢在起跑点》《卡尔威特的教育智慧》《哈佛的教育智慧》《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智商情商加速跑》《好的性格成功的开始》等。

下载地址

部分章节

第一章  了解男孩,先进入男孩的内心世界
父母要教育男孩,请先走进男孩的世界。每个孩子都有丰富而神秘的内心世界,只有真正走入男孩的心底,才能理解男孩那些“不可思议”的行为,才能知道男孩有多么优秀,并为他们感到骄傲!那么,男孩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呢?他们有时候不如女孩,是因为他们不太喜欢被束缚、被限制;他们争强好斗,是因为男孩的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英雄情结;他们喜欢搞破坏,是因为他们更具探索精神。
不摆父母权威,让男孩感到被重视
 
不要大摆父母权威,要让孩子感到被重视,孩子只有感到被重视,才能学会自尊并且尊重别人,这是养成健康人格的前提。
由于孩子的自尊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不太成熟,所以比较容易受到伤害。如果男孩的自尊受到伤害,便会用诸多的理由、不听话来进行对抗和反抗。所以,父母要具有保护男孩自尊的意识,要给男孩足够的尊重,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男孩爱问是好事,父母千万不要感到厌烦
在日常生活中,男孩总是会问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父母认为很平常的事和问题,男孩也会不停地问。这时,很多父母会感到厌烦,不想回答男孩的提问,其实,男孩爱问是好事,说明男孩有强烈的求知欲,说明男孩在动脑筋,所以,父母千万不要感到厌烦,要认真回答。一般3~6岁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容易变化,具有外露、不稳定等特点,情感教育就是要使孩子逐步做到情绪积极并稳定,准确认识情绪、表达恰当,促进情感的进一步发育。情感教育需要全面渗透到男孩的学习和生活当中,父母要多利用大自然、艺术作品和生活情境对男孩进行熏陶教育。除了渗透和熏陶之外,还可设计一些好玩的游戏进行活动培养。
尊重男孩的提问,给男孩一个认真的答复
在日常生活当中,针对男孩提出的问题,要加以重视,并且给男孩一个认真的答复,这不仅可以增强父母与男孩间的亲子关系,让男孩觉得父母值得信赖,男孩还可以从中增长见识、学到知识。如果父母不能即刻回答男孩的问题,也没有关系,可以把问题先记下来,找出了最佳答案后再尽快告诉男孩,并以此鼓励男孩的求知欲。千万不要因为男孩的问题太过幼稚或是无聊,而敷衍或是嘲笑他们,这样会让男孩失去信心,渐渐地不再提问。所以,要不断地创造机会让男孩提问。
重视男孩,丰富男孩的情绪情感体验和认识
每个男孩的心灵都需要被关注、被重视,父母必须要意识到这一点,男孩感到被重视,才会在情绪和情感上有丰富的体验和认知,高兴、吃惊、热情、喜欢、好奇、厌恶、害怕、气愤等各种情感和情绪,才会被男孩充分地表达出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父母要学会在男孩面前准确地表达各种情绪,给男孩提供模仿的榜样。例如对孩子说:“不论你的学习成绩是优秀还是不优秀,妈妈都很爱你。”“你不努力上进、不听话,虽然妈妈很生气,但是妈妈这次不批评你,因为妈妈相信你以后能做好!”“奶奶生病了,妈妈心里很难过。”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认识情绪和情感,提高孩子的情商。
让男孩学会关心和同情他人
现代家庭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好吃好玩的先给他们,很容易造成男孩自私冷漠的心理,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不利于男孩的健康成长。因此,对于家庭和父母来说,学会同情和关心他人是当今社会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让男孩首先学会关心家人和父母,培养男孩对父母的孝心。一个连父母都不关心的人,是很难想到关心别人的。除此之外,在生活中,父母还要利用一切机会让男孩学会同情和关心他人,如在路上看到一个比自己更小的孩子在哭,可以跟男孩说:“你看,小弟弟很伤心,快去安慰安慰他!”通过这样的小细节培养男孩的同情心和爱心!
男孩的阳刚之气需要培养
 
父母应该培养男孩的阳刚之气。好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男孩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够认识自己,了解身边的环境和眼前的社会,进而增长自己的才干和知识。
目前,小学和幼儿园的老师多半为女性,缺少男性,所以家长要多注重培养男孩的阳刚之气。3岁以前的孩子在行为方面尚没有明显的男女区别,但是已经开始对自己的性别产生认同了。5岁时孩子就开始以自己的性别角色适应社会了。在教育男孩时,父母要给男孩立下规矩,对其进行严格要求,但是不要一味地限制男孩的活动,而是要对其生活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要求。
多带男孩到户外去玩耍,可以增强男孩的阳刚之气
尽管很多时候父母工作很忙,但是也要尽量抽空和男孩玩耍、接触,尤其是父亲,要尽可能地多陪他进行体能活动。父亲可以带男孩到室外去、到大自然中去,以“大朋友”的身份和男孩打篮球、打雪仗、爬山远足、玩捉迷藏、摔跤、踢皮球等游戏和活动。通过活动,男孩不仅能在奔跑、躲闪中获得体能的锻炼,还可以体会成功带来的喜悦、冒险带来的刺激,身心愉悦是男孩成长中最为积极的因素。在活动中,父子也可能会遇到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快速做出决定,男孩的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训练,自信心和独立感也会得到增强。
社会呼吁更多男性当老师
在小学阶段,女老师往往占大多数,而男老师却很少,导致男女教师的比例严重失调。很多男性不愿意从事小学教育,男性老师人数仅占一成。目前,从事老师这一职业的男性也越来越少,世俗的眼光使得很多男性对担任小学老师望而生畏。但老师的行为有时会改变孩子的一生,教书育人的特点是以身立教。学校就像个大家庭,既需要母爱的细腻,也需要父爱的刚毅、直率、严格和坚韧不拔。只有学校里男女老师的比例协调,才能给男孩的教育创造更理想的成长环境。
不要过多地限制男孩的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男孩刚一出门,不少父母就会去干涉男孩的活动,连忙说:“别跳,会磕着”“别跑,会摔着”“别爬高,会摔下来”,一会儿又说“别玩土,太脏”……男孩在那儿玩,父母总是说不许这样,不要那样,这不能摸,那不能碰,弄得孩子唯唯诺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事事都要看父母的脸色。如此限制男孩的活动,也就剥夺了男孩动手的机会,不利于男孩的个性发展;限制了男孩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不利于男孩的智力发展;限制男孩的运动与游戏,使男孩失去许多欢乐,对男孩的身心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玩耍在低年龄孩子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他们接触世界的一种方式,在玩耍的过程中他们能增长见识,学会生活技能,因此父母不要过多地干涉和限制男孩的玩耍。当然,安全起见,要禁止男孩从事危险的活动,防止意外伤害。
调皮不一定是坏事,别把男孩的求知欲给管没了
 
男孩天性淘气,这常让父母感到非常头疼。其实爱玩耍并不是坏事,男孩常在玩耍中产生探索外部环境的兴趣,这是男孩心智生长和成熟的必要途径。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小孩的事情就是玩”,男孩常常在玩的过程中开发了智力,学习了知识,体验了生存,积累了经验,可以说男孩是在游戏中成长的。父母怕男孩作怪,说到底是怕男孩给大人带来麻烦,男孩的活动不是妨碍了自己本身,而是妨碍了父母。
别把男孩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管没了
父母好不容易拖干净的地板、洗干净的衣服又被男孩弄脏了,好好的东西被男孩破坏了,让父母的辛苦劳动付之东流。有的父母非常爱孩子,事事管着他,却没有时间蹲下来陪他观察地上的蚂蚁,没有耐心听他讲完感兴趣的事情;说是为男孩付出了太多,但是通常不该付出的付出了,该付出的却没有付出。包揽孩子的生活,代替孩子办事,把本该给男孩的锻炼机会给剥夺了,把孩子“管理”了起来,这样的付出换来的只是听话的孩子,男孩该有的想象力、求知欲、好奇心却没有了。
作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闻名天下,他的成功离不开母亲的教诲。在他还小的时候,有一天母亲为他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喊他过来吃饭,可此时,外面下起了滂沱大雨,阿姆斯特朗正好看到,于是,他就立刻跑到外面疯玩了起来,在雨地里嬉闹、打滚,刚穿上的新衣也在转眼间沾满了泥水。“母亲,我要跳到月球上去。”他开心地跳起来对母亲说。“好啊,只是你别忘了从月球上返回,然后回家吃晚饭啊!”母亲只说了这一句。
当阿姆斯特朗儿时的梦想成为现实后,从月球上返回地球的那一刻,记者采访他:“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阿姆斯特朗兴奋地说:“我想对我的母亲说,我从月球上返回来了,我想回家吃晚饭!”阿姆斯特朗的母亲并没有像多数母亲那样,看到男孩将一身新衣弄脏或是弄得浑身泥水,就把男孩拉回家中,大声打骂或是呵斥,她只是温柔地嘱咐了一句:别忘了返回来吃饭。
从这最平凡不过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这位母亲对男孩的尊重,对男孩童心的呵护。童心,映现的是难得的想象和旺盛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和想象比保持衣服干净更重要。
不要总是利用父母的特权管男孩
在男孩长大之前,不少父母总在利用父母的特权,把自己放在独裁者和指挥者的位置。许多父母看到男孩太淘气就不由得要站出来制止,对男孩说“不”,比如弄脏了衣服、弄乱了房间、搞坏了物品。有些父母总是全权决定男孩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判断男孩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不对,并且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男孩只能听大人的话。这反映了父母没有尊重意识,没有考虑男孩在特定年龄段的内心需求,没有顾及男孩的自尊和想法。在这类强权父母的管制下,男孩失去了自我,他的天下因为父母的干涉而变得支离破碎。因此,当男孩淘气作怪的时候,在父母看来男孩“不听话”的时候,当父母想阻止男孩做某事的时候,请父母多想一下阿姆斯特朗的母亲,想想她是怎么做的,就会明白其中蕴含的深意。
对于任性的男孩,父母要善于引导和调控
从一开始,父母就应该坚持热爱但不溺爱、遇到问题要与男孩讲明道理,让他懂得尊重别人,告诉他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意见,千万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对于比较任性的男孩,父母要善于引导,在他发脾气的时候转移他的注意力;也可以暂时不予理睬,让他独处一会儿,但是要注意不出现安全问题。等到他冷静下来以后,再心平气和地跟他讲道理。如果男孩在公共场所大发脾气,就应该严肃地予以制止,等着他平静下来。这些做法的共同点,是让男孩明白任性是父母不可接受的。
父母要善于利用男孩特有的英雄主义情结
 
男孩的内心深处都有英雄主义情结,只要男孩的天性没有被压抑,他们在路见不平时就会有拔刀相助的冲动。
每个男孩在小的时候总幻想自己是“小超人”,身怀绝技,有英雄情结,他们希望能够扶危济困、帮助弱小,与恶势力抗争,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父母必须让那些渴望做英雄的男孩明白,英雄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让男孩知道英雄也要学会自我保护
“小超人”毕竟只是男孩的幻想,现实中往往很难实现,父母不可以让男孩的梦想破灭,而是要教他学会自我保护。父母可以在平时给男孩讲讲自我保护的知识,让男孩明白,英雄要运用自己的英勇和智慧,巧妙地让弱小者脱离困境,而不是鲁莽地使用蛮力。例如,遇到有人落水的时候,首先要镇静下来,不要慌张,自己不会游泳也不要害怕,要以最快的速度告诉附近的大人。虽然当英雄是光荣的,但是也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实力。不会游泳还要下水救人,只会使局面越来越糟。所以,父母一定要告诉男孩,只有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才可以去做英雄,而不能为了做英雄而盲目行动。
利用男孩的英雄情结,培养男孩坚毅、勇敢的品质
有的时候,男孩也会觉得自己弱小,希望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安慰和激励,并希望自己所做的一些勇敢的举动被周围的小朋友和父母承认,同时,男孩的英雄情结也可能会转移到对某些偶像的崇拜上,它们可能来自男孩看的动漫书或动画片,如机器猫、动感小超人、奥特曼、铁臂阿童木等,这类英雄偶像勇敢、智慧、仗义、正义,具备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圆了男孩的英雄梦,为男孩营造了一个幻想、天真的世界,帮助男孩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英雄的梦想,深深打动了男孩的心,让男孩为他们而痴迷、狂热。父母开始担忧,男孩看这些时间久了会不会有暴力倾向?会不会因痴迷而耽误了学习?其实,这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这个鲜明的英雄形象,在男孩眼中神圣、没有缺点、伟大。妈妈正好可以利用这种英雄崇拜情结,培养男孩坚毅、正义、勇敢等优良品质。
利用男孩心目中的英雄,改正男孩的缺点
在男孩的心目当中,英雄是神圣而且伟大的,因此,在小的时候,很多男孩都会以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为榜样。明智的父母,就应该抓住孩子的这一英雄心理,轻易地让孩子改正自己的缺点。每个男孩的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很多缺点,如不讲卫生、不懂礼貌、挑食、不勤快等。父母借助英雄的口气、英雄的形象去给男孩讲道理,教育他们,不仅可以让男孩能够迅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能够让男孩主动改正缺点。
满足男孩当英雄的心理
当男孩因为打抱不平与别的孩子打架时,父母不要急着批评男孩的打架行为,而是要先表扬男孩无畏的英勇气概,肯定男孩打抱不平是正确的行为,满足他们的英雄心理,然后帮男孩们分析,告诉男孩除了打架之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弱小者脱离困境。另外,父母,尤其是妈妈,在平时就要让男孩参与进家庭事务中,做一些他能做的事情,比如让男孩帮妈妈拎一些轻便的购物袋、帮忙扔垃圾……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男子汉的气质,而且能够满足孩子的英雄心理。
父母应理解男孩的竞争心理
 
在男孩的内心世界里,他们很在乎“谁是头儿”,“头儿”是男孩内心的竞争对手,是男孩成功的行为标准。不论在什么领域里,每个男孩都希望做“头儿”,这种竞争心理是男孩的天性,它会督促男孩要做就做“第一名”。
年幼的男孩,常会为了做“头儿”而图一时之快,做出让父母、老师和自己都痛心的事情。但是男孩成熟后会把想做“头儿”的心理,转化为积极追求成长和进步的力量。父母应该理解男孩的这种竞争心理,给男孩指出一条健康的竞争之路,使男孩真正实现做“头儿”的愿望。
父母应理解男孩的竞争心理
男孩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想做“头儿”,男孩最想弄明白谁是这个地方的“头儿”。通过了解、观察“头儿”,明白做一个“头儿”,要具备什么样的标准,男孩暗暗下了决心,希望自己能够超越他。但是,想当“头儿”的男孩有很多,而现实生活中的“头儿”只有一个。如此一来,必定会有很多男孩做不了“头儿”。如果恰当地使用这种竞争心理,就能促使男孩不断地激励自己,而不恰当的竞争容易让男孩的心理变得扭曲,他们会采用一些不正当、不公平的手段对付竞争对手,所以发生在男孩身上的暴力事件更多。在人生观、是非观都还不成熟的时候,男孩很容易为了成功做出许多坏事,在课堂上讲话甚至考试作弊都与这种不正常的心理有关。父母的责任重大,要做好引路人,千万不要让不正常的竞争心理误导了男孩。
每个男孩都会有的竞争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男孩往往有很多“歪主意”没用在“正道”上,存在不正常竞争心理的绝对不在少数。做父母的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因为父母并没有很好地理解男孩的这种心理。若是父母起初就能理解,并且告诉男孩,有竞争心理是对的,并且每个小朋友都会有,但是必须通过正当方法去竞争,而不是不择手段,长此以往,男孩就会变成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相反,若是父母鼓励男孩不正当竞争,男孩就会沿着“歪路”成长,渐渐出现不良行为,如拉帮结伙、考试作弊,甚至做出更极端、更离谱的事情。
竞争是男性的禀性
竞争是男人的天赋禀性,一位研究人类行为的哲学家曾说:“一场竞争后,会看到一位被打败的汉子向对手送去真诚的祝贺,然而这个汉子心里面在想的其实是下一次如何把他打败。”所以,父母不用担心男孩这种过强的竞争心理,性别赋予了男孩这种竞争的意识,这是男孩的优势,所以,当父母试图对男孩进行从头“编程”时,不如告诉男孩要遵守竞争的规则,合理、正当、公允,然后就放手让男孩去竞争吧,这样更有利于男孩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