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你与别人的关系多么亲密,都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过度介入别人的生活。谁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都会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如果你不懂得包容和忍让,一味地咄咄逼人,很可能会破坏彼此的关系。而适当地保持距离,才能给对方和自己都留下回旋的余地。
公司有个女同事叫玲子。有天,玲子问我,能不能帮她找一间廉租房,她想一个人住。
我有些疑惑,她本来是跟闺密欢子一起合租的,怎么突然就要找房子呢?
玲子看出我的疑惑,有些失落地说:“唉,别提了,我再也没办法跟欢子好好相处了。”
听了玲子这句话,我想起三天前的一件事。
那天上午,玲子一到公司就在办公桌上东翻西找。我看她一脸焦急,就问了一句:“丢东西了吗,要不要我帮你找我?”
原来玲子有份客户资料找不到了。
我和玲子是邻桌,我们经常有把东西放到对方桌子上的情况,我在自己的桌子上翻了翻,没发现有玲子的东西。这时,我突然想起来,昨天晚上下班的时候,玲子好像将一份客户资料带回了家。我连忙提醒玲子。经我一提醒,玲子也想起来了,她确实把那份客户资料忘在家里了。
玲子马上给在家调休的闺密欢子打电话:“欢子,我有份资料丢在家里了,麻烦你帮我送到公司吧。”
我听不到电话那边欢子说了什么,只看到玲子舒了口气,估计是资料找到了。
半小时后,玲子的电话响起,她接了电话,就匆匆地赶到前台。我寻思,肯定是欢子到了。
果然,不一会儿,玲子致谢的声音从前台传来:“欢子,辛苦你了,今晚回家我给你带好吃的。”
出人意料的是,欢子却对玲子好一番责备:“你这个猪脑子,总是丢三落四的,要不是我在家,看你不得哭死。”声音之大,让公司所有人都吃了一惊,大家纷纷向前台看去。
当着整个公司人的面,玲子被这一番数落,自然不悦。可欢子依然不依不饶,“猪脑子,猪脑子”说个没完。
玲子气愤地说:“我错了还不行,你赶紧回去吧,我还要上班。”
欢子哼了一声,转身离去。可刚走出没几步,她忽然又折转身来,盯着前台的小姑娘说:“刚才我跟闺密闹着玩儿,你一直冷着眼看我干什么,没教养。”丢下这句话,欢子扬长而去。
前台的小姑娘都快被气哭了,玲子见状,赶紧好言安慰。
事情平息后,玲子回到座位,一阵长吁短叹。
被欢子一闹,玲子觉得在公司丢尽了脸面,非常苦恼。我便安慰了她几句,见玲子没什么过激反应,我们便各自投入到了工作中。
我以为那件事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玲子现在提出想搬家,我猜想可能跟欢子送资料那件事有关,便问:“你跟欢子还没和解吗?”
玲子说:“那次矛盾只是个导火索,我忍欢子很久了,她做事真的好过分。”
玲子和欢子是大学同学,两人来北京发展已经三年了,一直住在一起。
刚来北京那会儿,她们为了生计奔波,两人常常不分彼此——衣服换着穿,房租谁有钱谁先垫付,一起买菜做饭。
当她们工作稳定,收入有了保障后,开始对生活的品质有了一定的追求。渐渐地,两人的性格、爱好、审美等方面的差异逐渐显露出来。她们便遵循大事共同商议,小事各随心意的原则相处。比如,房租每人承担一半,值日按天轮流。
三年来,两人亲如姐妹,相处得非常融洽。就算有了争议,也能很快解决,从来没有过伤害对方感情的过激行为。
然而,玲子心里明白,表面看来她跟欢子亲密无间,其实内心早就互生嫌隙。两人每次闹矛盾,都是玲子主动容忍退让,才换得了眼前的相安无事。时间久了,玲子心生郁结,总有一天会忍无可忍,爆发出来。
按玲子的话说,她跟欢子的矛盾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欢子认为跟玲子关系好,就可以直言不讳,经常毫不留情地指责玲子,即便在公众场合也不顾及;二是欢子完全不尊重玲子的私人空间,经常妄动玲子的私人物品,干涉玲子的私事。
欢子犯了一个许多人都会犯的错误。她忘记了,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和私人空间,别人决不能毫无底线地强加干涉。再好的朋友,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我建议玲子应该先跟欢子好好谈一谈,把她的感受说出来,毕竟是多年的好朋友,不要因一时冲动就断了来往。
玲子叹了口气,想想自己都忍了这么久了,也不差这一次,决定回去跟欢子聊聊。如果聊开后,欢子还是不知分寸,她就果断搬走。
这件事后,过了一个多月,玲子对我说,欢子以前把自己的咄咄逼人当成亲密的表示,现在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逐渐改变了与人相处的方式,在这份友谊中,两人都感到更加舒服,也更加亲近了。听了这话,我打心里为她俩高兴。
人们常说最亲近的关系也是最脆弱的,两个人长时间不分你我,难免会忘记自身应该坚守的分寸,以至于过多地干涉对方的私人生活,最终导致互相怨恨。
人与人之间,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平行线的方式相处,才能避免摩擦,共同进退。亲人之间,距离是尊重;爱人之间,距离是美丽;朋友之间,距离是爱护;同事之间,距离是友好;陌生人之间,距离是礼貌。适当的距离是我们表达爱的最佳方式,没有距离的相处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人与人相处需要给对方保留一定的心理空间,感情才会长久。
把握自我边界,别因自我认同感而失去理性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触:当别人说起你所熟悉和喜爱的人或事时,哪怕他的评价很客观,可一旦稍有负面评价,你就无法容忍,会与之据理力争。
这是自我认同感在作祟。自我认同感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认可的内在自信”。
一般来说,人在成熟之后的各个阶段,不论是青年、中年和老年,都会被自我认同感影响到日常中的规划、心情、行动。它给了我们内在自信,但有时也会让我们盲目自信,丢掉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我们一味地坚守自我认同感,就很容易在跟别人的交往中引发不快。
我的小表妹刚刚步入大一,她的自我认同感也是在这一时期趋于成熟的。不过,这可给她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有一次,小表妹在微信里跟我诉苦说:“我真是讨厌死班里那几个多嘴的女生了,恨不得马上转到别的班级去!”
我平时跟小表妹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个好脾气的乖乖女,从初中到高中,全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学习上,从未做过出格的事。这次不知是什么事,竟然惹得她大发雷霆。
我试探着问:“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女孩子间拌拌嘴是再正常不过的,能有多大的事让你这么生气呀?”
小表妹愤恨地说:“如果是我个人的事,她们随口说说我也忍了;可是她们居然辱骂我的高中母校,我怎么能咽下这口气。”
听到这里,我心中咯噔一下,大概猜到了其中的原因。我说:“她们是不是议论你高中时学校有个女生坠楼自杀的事情了?”
小表妹说:“是呀,那件事给我的高中母校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可是,她们也不能以偏概全,说我的高中是个垃圾学校吧?”
我劝慰说:“她们那样说确实不对,但是那件事确实恶劣,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你可以跟那几个女生解释说,不论是哪所学校,谁都不希望发生那样的事,但她们不能因为这件事就恶意抹黑你的高中母校,更不能以此嘲笑你。”
小表妹说:“好,我会跟她们解释的,更会以优秀的表现来证明我的高中母校不垃圾。”
过了一段时间,小表妹再次给我发微信,说那几个女生已经跟她道过歉了。因为她在班级里成绩优秀,还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她的同学们认为这是她在高中时期打下了好的基础,对她很是佩服,现在大家都是好朋友了。
我回微信说:“这样最好不过,你们年纪都还小,有了矛盾就要及时化解。不论是谁,要想明辨是非,就得走出自己的偏见,用客观事实来说话。”
随即,小表妹发了个撇嘴的表情和一个网址给我。我不明所以,打开网址,立即被里面的内容惊呆了。
那个网址是一个论坛讨论帖,内容是某明星因犯了严重错误被媒体曝光,结果引发了粉丝和看客的口水仗。粉丝自然是极力维护这位明星的名誉,看客则是大加指责。
我发现,小表妹也是这位明星的粉丝,她极力跟看客们争辩,甚至不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对看客进行谩骂。
为此,我不禁怀疑这还是那个好脾气的小表妹吗?很多人在网络中固然会放纵自己的情绪,但小表妹发表的那些言辞,堪称是网络暴力。
很快,我就意识到,小表妹的这种情绪,是她盲目地听从自己的自我认同感的结果,只要对小表妹加以指导,就能带她走出这个情绪的雷区。
很多人都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通常会固执地坚守自己所认可的观念,容不得别人指责。比如,像小表妹提到的母校问题,即便她的母校发生过不好的事情是事实,她也无法忍受别人说出这个事实。我们最先认可的观念在我们心中往往是神圣的,即便那种观念是错的,我们也无法察觉,而是按照惯性思维去一味地坚守。
小表妹这次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而不辨是非地对别人恶语相向,就是因为在她看来偶像是神圣的,不可能有污点。与其说她在维护偶像,不如说是在维护自己的自我认同感。
明白了症结所在,我对小表妹说:“我知道你很喜欢那位明星,但明星不是圣人,也可能犯错。你已经是大学生了,应该能够分辨是非,你扪心自问,那位明星真的没错吗?一个犯了严重错误、品行有问题的人,值得你费尽心思去维护吗?”
小表妹犹豫了好一阵,终于给我发来一个微笑的表情,并回复说:“我想通了。其实是我太在乎自己的感受了,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不管好坏,都一律维护。可是,如果我认定的是错的,还极力去维护,不就是错上加错吗,这可不是好事,幸好有你的提点。”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每每面对与自己观念相反的事情时,就会以自我为中心,极力排斥其他观念。如此一来,轻则跟别人闹得不愉快,重则大伤感情。
要知道,自我认同感固然能维护自己的自尊和立场,却更容易让人失去理性,误判是非,以至于引发跟他人的矛盾,破坏彼此间的感情。
试想,当我们判断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我如何如何”,又怎么能作出理性判断呢?如果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而且自认为凡是关系到自己的都具有“优异性”,这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如此一来,你的视角将会变得狭窄,从而得出一些片面和幼稚的结论。
与人相处,如果能不一味地听从自己的自我认同感,不盲目地固执己见,或许,你可以与别人更加愉快地相处,你的世界从此会变得更加宽容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