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国内外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一直持续不断。但在这些讨论中,中国模式大多数被总结为两种路径,一种是自由主义叙事,即认为中国改革的成功完全归功于市场化改革,一种则强调中国传统的贡献。这两种叙事中,都忽略了中国在20世纪经历的革命以及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建设成就。本书以对近些年来在国内影响较大的保守主义和新儒家思潮的讨论为主线,主要讨论了中国革命与中国道路的关系,是对近些年来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的批判和回应。本书认为,中国改革的目标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应当有所偏废,而应尽可能保持均衡,尤其是作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遗产的社会主义,无论是对中国过去改革的成功,还是对未来的发展,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革不应过分注重市场化导向,忽视目前已经出现的社会阶层分化和固化趋势,而应采取一定措施来扭转这种局面,让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落到实处。近年来在有关于中国道路的讨论中,较少有人提及中国道路起源于中国革命,本书做出了有力的回应,认为中国道路恰恰是在中国革命的遗产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中国革命,就没有中国道路。因此,本书首先讨论了中国革命留下的遗产,及其与中国道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萧武分别批判了两个常见的论调,一个是对中国道路的保守主义解释,一个是新儒家。保守主义认为,中国道路是中国自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而新儒家则认为,中国传统的核心是儒家思想文化。解释面向未来,解释意味着对未来道路的选择。本书认为,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中国道路之所以区别于欧美道路,就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是社会主义。这是中国革命最重要的遗产,也是改革所必须坚持的方向